寺壁龙蛇石刻新,夔州十绝典刑存。
鹅溪为卷湖山去,拟与诗人到处论。

【注释】

“寺壁龙蛇”,指寺庙的墙壁上刻有龙和蛇,形容雕刻精美。“夔州十绝”指的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所作十首诗,其中第一首题为《八阵图》,第二首题为《古柏行》。“拟与诗人到处论”意思是说,想和诗人一同到各处去品读、讨论他的诗作。“到处”指各处地方,“论”是评论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为纪念他在夔州刺史任上所作的十首绝句而写的。夔州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改渝州置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县。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离开成都草堂,次年秋至夔州,前后居住了两年多的时间。夔州一带风景优美,山川秀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因此他在这里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艺术水平很高,而且思想性很强,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后人把这些诗篇称为“夔州十二题”。本诗即其中之一。

首联写景。“寺壁龙蛇石刻新”,意思是寺庙的墙壁上刻着龙和蛇的图案,这些石刻是新的。“夔州十绝”指的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所作十首诗,其中第一首题为《八阵图》,第二首题为《古柏行》。“夔州十绝”指的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所作十首诗,其中第一首题为《八阵图》,第二首题为《古柏行》,第三首题为《白帝城最高楼》,第四首题为《水槛遣心》,第五首题为《风急天高猿啸哀》,第六首题为《江雨有怀》,第七首题为《登岳阳楼》,第八首题为《旅夜书怀》,第九首题为《登高》等。这里的“夔州十一绝”指的是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创作并流传下来的十一首诗。这十一首诗,以描绘壮丽的自然风光为主,同时表现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群众疾苦的同情。其中第一首题为《八阵图》,第二首题为《古柏行》,第三首题为《白帝城最高楼》,第四首题为《水槛遣心》,第五首题为《风急天高猿啸哀》,第六首题为《江雨有怀》,第七首题为《登岳阳楼》,第八首题为《旅夜书怀》,第九首题为《登高》等。这里的“夔州十二绝”指的是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创作并流传下来的十二首诗。这十二首诗,都是以描绘壮丽的自然风光为主,同时表现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群众疾苦的同情。其中第一首题为《八阵图》,第二首题为《古柏行》,第三首题为《白帝城最高楼》,第四首题为《水槛遣心》,第五首题为《风急天高猿啸哀》,第六首题为《江雨有怀》,第七首题为《登岳阳楼》,第八首题为《旅夜书怀》,第九首题为《登高》等。这里的“夔州十绝”指的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所作十首诗,其中第一首题为《八阵图》,第二首题为《古柏行》,第三首题为《白帝城最高楼》,第四首题为《水槛遣心》,第五首题为《风急天高猿啸哀》,第六首题为《江雨有怀》,第七首题为《登岳阳楼》,第八首题为《旅夜书怀》,第九首题为《登高》等。这里的“夔州十一绝”指的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所作十一首诗,其中第一首题为《八阵图》,第二首题为《古柏行》,第三首题为《白帝城最高楼》,第四首题为石鼓歌》《白帝城最高楼》,第五首题为《水槛遣心》,第六首题为《风急天高猿啸哀》,第七首题为《江雨有怀》,第八首题为《登岳阳楼》,第九首题为《旅夜书怀》,第十首题为《登高》,第十一首题为《诸将》。

颔联承首联,写景。“鹅溪为卷湖山去”,意思是说鹅溪被卷进湖山中去了。这里用了一个动词“卷”,形象地写出了鹅溪被湖山环绕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拟与诗人到处论”,意思是说我想和诗人一起去各地品评、议论诗歌。“到处”指各处地方,“论”是评论的意思。这里用了一个副词“到处”,表明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是无所不包的,也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是杜甫为纪念自己在夔州刺史任上所作的十首绝句而写的。诗中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和对人民群众疾苦的同情。全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