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扶犁手,为儒父兄意。
全家饱官廪,发肤尽君赐。
一念三稽首,报答迄未议。
向来挹前修,谓可跬步至。
即今频频食,空负堂堂志。
尚当桑榆收,未可弁髦弃。
柰何不自爱,生理冒所忌。
致君荣吾亲,环省已不冀。
馀年犹视息,旧学有造诣。
其次在立言,揆予敢辟是。
于世粗有益,就死可无愧。
噬将金玉女,凛凛戒失坠。

【注释】

①扶犁:古代农活,指耕种。

②儒父兄意:儒家的义理。

③官廪(lǐn):官府储存粮食的地方。

④发肤尽君赐:头发和皮肤都是朝廷赐予的恩物。

⑤三稽首:多次下拜。

⑥前修:以前的贤人。

⑦跬步(kui bù)至:一步一步达到目的地。比喻做事情很容易,很顺利。

⑧生理:生活、生计。

⑨桑榆收:指晚年。

⑩弁髦(biān máo):弃置不用的意思。

⑪柰何(nà hé):奈何;怎么办?

⑫不自爱:不顾惜自己的生命。

⑬立言:指著述文章。

⑭揆予(guī yǔ)敢辟是:衡量自己不敢这样。揆:思考。

⑮世粗有益:对世人大体有益处。

⑯就死可无愧: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

⑰噬将金玉女:像金玉一样珍贵的女子。

⑱凛凛戒失坠:警惕着不要坠落。

【赏析】

《病起四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成都时所作。此诗作于天宝十五年(756),当时作者因战乱而长期家居。这首诗是他对自己一生经历的一个总结,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感慨。

第一句,“我本扶犁手”,表明了作者早年的志向和理想,那就是耕田种地,养家糊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句,“为儒父兄意”,表达了作者对于儒家思想的敬仰和信仰,他认为儒家的义理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

第三句,“全家饱官廪”,描绘了作者一家人过上安定的生活,衣食无忧,这是作者辛勤劳作的结果。

第四句,“发肤尽君赐”,表现了作者对于朝廷的感恩戴德之情,他认为自己的身体和发肤都是朝廷赐予的恩物,应该倍加珍惜。

第五句,“一念三稽首”,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的忠诚和敬畏之情,他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以报答朝廷为主。

第六句,“报答迄未议”,反映了作者对于自己报效朝廷的决心和信心,他认为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

第七句,“向来挹前修”,表达了作者对于前辈们的敬仰和学习之情,他认为自己的成长离不开他们的教诲和影响。

第八句,“谓可跬步至”,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未来道路的信心和期待,他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第九句,“即今频频食”,描绘了作者现在生活稳定,能够经常吃到美味佳肴的幸福生活。

第十句,“空负堂堂志”,反映了作者对于自己抱负的遗憾和失落,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努力还不够,还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十一句,“尚当桑榆收”,表达了作者对于晚年生活的憧憬和期待,他认为自己的晚年应该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第十二句,“未可弁髦弃”,反映了作者对于自己责任和使命的认识,他认为自己的存在对于国家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不能轻易放弃。

第十三句,“柰何不自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身的反思和警醒,他认为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名誉,不能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

第十四句,“生理冒所忌”,体现了作者对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平衡的追求,他认为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国家的利益。

第十五句,“致君荣吾亲”,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庭的责任和担当,他认为应该为了家庭和亲人的幸福而努力工作。

第十六句,“环省已不冀”,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担忧,他认为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需要他的才华和能力了。

第十七句,“馀年犹视息”,表达了作者对于未来的期待和信心,他认为自己的余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该继续努力前行。

第十八句,“旧学有造诣”,体现了作者对自己学识和能力的自信和骄傲,他认为自己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学习和进步。

第十九句,“其次在立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写作和表达的重视和执着,他认为写作和表达是实现自己理想的重要途径。

“揆予敢辟是”,体现了作者对于自己的坚持和决心,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一定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