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贵中和,偏徇古无取。
无心斯善应,奸誉乃其蠹。
柰何闻见间,往往用心误。
扶弱抑其彊,古或垂此誉。
世异俗且殊,处今犹徇故。
曲直本不昧,强弱岂所据。
君子不此恤,情伪溷丹素。
富室被剥朘,日有贫窭虑。
士夫受加陵,悔不齿编户。
羸弊取必胜,玉色吞气去。
不知世富室,如母子所怙。
不知意定向,未语机已露。
传继用一律,抱冤莫赴愬。
用是致和气,南首问燕路。
这是一首表达作者对时政不满,希望君主能够公正执政的诗作。
首句“为政贵中和”,表明作者认为治理国家应当追求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这里的“中和”是指政治上应该平衡各方利益,不偏袒任何一方。
次句“偏徇古无取”,则表达了对于统治者过于依赖传统、不愿改革的批评。作者认为古代的制度不一定适合当下的情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接下来的两句“无心斯善应,奸誉乃其蠹”,指出了统治者如果过于重视表面功夫,可能会滋生出奸诈虚伪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接下来两句“柰何闻见间,往往用心误”,表达了作者对于统治者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传闻和信息的影响,导致决策失误的担忧。
然后两句“扶弱抑其彊,古或垂此誉”。表示历史上有成功者通过扶持弱势群体、抑制强权来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接着四句“世异俗且殊,处今犹徇故。”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和社会习俗的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尽管现在的社会情况与古代不同,但统治者仍然可能过分坚持旧的观念和做法。
然后五句“曲直本不昧,强弱岂所据。”表明无论事情的曲直和强弱如何,都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和地位。
接下来六句“君子不此恤,情伪溷丹素。”表达了作者对于君子不应被世俗的虚伪所迷惑,而应以真诚之心对待生活的态度。
接下来的七句“富室被剥朘,日有贫窭虑。”揭示了社会上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以及人们对此的关注和担忧。
八句“士夫受加陵,悔不齿编户。”则批评了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他们不应该因为出身贫贱而感到羞愧。
接下来的九句“羸弊取必胜,玉色吞气去。”描绘了弱者可以通过坚韧不拔的精神战胜强敌的情景。
最后两句“不知世富室,如母子所怙。不知意定向,未语机已露。”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上一些人盲目追随权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批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状的无奈和困惑。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时政的不满和对公正、和谐社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