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头底事向胶盆,沉湎应从通率论。
人世百年都是梦,醉乡四达总无门。
颠狂自索形骸外,酣适宁知礼法存。
日饮亡何真得计,袁丝由此脱全浑。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再用前韵三首》之一,共有五句诗。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刺头底事向胶盆,沉湎应从通率论。
注释:这里“刺头”可能是指某种事物或现象,而“胶盆”可能是一个比喻,指某种困境或障碍。”沉湎”表示沉迷或陶醉。”通率论”则指的是普遍接受的观点或理论。整句的意思是:为什么陷入困境的人应该听从普遍接受的观点来摆脱困境?人世百年都是梦,醉乡四达总无门。
注释:这里表达了一种对人生虚幻的认识,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梦,而醉酒的状态可以让人暂时忘记世间的名利和痛苦。”醉乡四达”意味着在酒乡中,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没有阻碍。整句诗意在于表达人生如梦,醉乡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颠狂自索形骸外,酣适宁知礼法存。
注释:这里”颠狂”形容人行为放荡不羁;”自索”意为追求或探索。整句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超越世俗的约束,那么他就不会受到礼节和法律的限制。这句话强调了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的重要性。日饮亡何真得计,袁丝由此脱全浑。
注释:”日饮”可能指的是每天喝酒,但这里的”亡何”可能是一个错别字,应该是”无何”,意味着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袁丝”可能指的是某种具体的情境或对象,”脱全浑”表示脱离了所有的束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过饮酒,人们可以暂时抛开一切烦恼,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对于人生、自由以及解脱的深刻思考。他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人性自由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世俗束缚的不满和追求个人自由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他对酒精带来的短暂逃避现实的认同,以及对这种逃避方式的认可。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李白的个性和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