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天台游,于今四十载。
一朝忽复来,时节如有待。
形骸觉老景,景色殊不改。
雨中寻旧迹,触目云叆叇。
岩瀑落千寻,涧花纷五彩。
崖深藓苍苍,溪浅石磊磊。
昔时所未到,足力胡可殆。
要当至绝顶,直下小沧海。
兹山八万丈,端的不吾绐。
伟哉造化功,疑若有真宰。
黄精煮甚食,茯苓良可采。
何当诛茆居,此志终有在。

【注释】

诸山:众山。行诸山道中,游历众山。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县,是道教名山,相传为东晋道士王羲之的故乡。四十载:四十年。忽然:突然。时节:时间。有待:指有等待的意思。形骸:指人的形体。老景:衰老的光景。叆叇(ài dào):雾气、云气交缠。千寻:极言其长。涧花纷五彩:形容涧边花朵色彩斑斓。崖深藓苍苍:形容山崖上苔藓苍翠。足力:力量。胡可殆:怎么能够到达?要当至绝顶:打算登上山顶。绝顶:山峰的最高点。小沧海:小海。兹山八万丈,端的不吾绐(dái):这山极高,真是不可欺的。端的:真的。端的不吾绐:真的是不骗人的。伟哉造化功:真是大自然的巧妙之功。疑若有真宰:好像真的有主宰。黄精煮甚食:用黄精做美味的菜肴。茯苓:一种药用真菌,多用来泡茶喝。诛茆居:砍伐茅草来住。此志终有在:我的决心始终存在。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作于他游遍诸山之后,登临天台山时所作。诗写登天台山的感受和体验,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首联“我曾天台游,于今四十载”,诗人开篇就交代了他游历天台的时间,并表达了他与天台山之间深厚的情感。诗人曾经游历过天台山,而如今已经过去了四十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然而,诗人对天台山的情感却依旧未变。这种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向往,正是诗人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颔联“一朝忽复来,时节如有待”,诗人感叹时光荏苒,世事沧桑,人生易老。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坚定地认为,只要自己坚持不懈,总有一天能够再次回到天台山,领略那里的美景。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正是诗人诗歌中的一种独特魅力所在。

颈联“形骸觉老景,景色殊不改。”诗人在欣赏天台山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年龄的增长。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或者失望,相反,他更珍惜眼前的美景和时光。这里的“景色”既指天台山的自然景色,也包括诗人自己的心态和心境。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年龄和美景之间的差异,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尾联“何当诛茆居,此志终有在。”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想要在天台山的深处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在那里过着隐居生活,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烦恼。这样的追求不仅是对自然的向往,更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满足。

整首诗以游历天台山的经历为主线,通过描绘山中的风景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生活理想的追求。这种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