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旧襄阳传,风流月旦评。
此翁尤间出,当代总销声。
遇事皆迎刃,游谈可伐兵。
孰知死诸葛,英气凛如生。
【注释】
耆(qí)旧:老年。襄阳:地名,这里泛指有名望、有才识的人。风流月旦评:即“风月”的典故,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常与青眼(青面)朋友嵇康、阮咸等人在竹林中饮酒赋诗,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对他们评价很高,认为他们风度翩翩,谈吐不凡。《晋书·文苑传》载:“王右军语顾长康曰:‘何生浮沉如此?’顾曰:‘卿辈作佐治耳,我辈作佐主耳,此自是一段事,未足相质量。”间出:偶尔显露。迎刃: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游谈:闲谈,没有实际意义的谈话。伐兵:用言辞击败对方。死诸葛: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英气凛如生:形容诸葛亮生前志向宏伟、气概雄伟。凛,严肃的样子。生:活着。
【赏析】
这是一首挽歌,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全诗四句,每句八字,结构整齐,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
首句“耆旧襄阳传”,点明作者所要追念的诸葛亮是襄阳人。襄阳古称襄樊,地处长江中游,是三国时的重要城市。作者通过这一地点的描写,突出了诸葛亮的历史地位,为赞颂其功绩埋下伏笔。
次句“风流月旦评”,则直接点明诸葛亮的风采和名声。这里的“风流”二字并非字面意思上的风流,而是暗指他才华横溢,风度翩翩;而“月旦”则出自《晋书·阮籍传》,原意是指公正无私地评论人物。这里用来比喻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都是公正而高洁的。
三、四句“此翁尤间出,当代总销声”,则是对诸葛亮一生业绩的高度评价。这里使用了“尤”和“总”这两个词语。“尤”字在这里表示特别、与众不同的意思,暗示了诸葛亮的独特才华和卓越贡献;“总”字则强调了他的成就无人能及。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对他一生辉煌业绩的赞叹之意。
最后一句“孰知死诸葛,英气凛如生”,则是对诸葛亮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这里的“孰知”意味着谁能知道呢?表达了人们对于这位伟大政治家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而“英气凛如生”则是对诸葛亮生前志向宏伟、气概雄伟的形象描绘。这句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也体现了他对这位伟大政治家的敬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