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韵廋词费讨论,真持布鼓过雷门。
更看九日台头句,未用三人月下樽。
镜里黄花明白发,海边赤脚踏长鲲。
从来相戒莫打鸭,可打鸳鸯最后孙。

《敬酬智叔三赐之辱兼戏杨理曹二首》是宋朝诗人陈师道的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思想情感。接下来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 险韵廋词费讨论,真持布鼓过雷门: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场景,即在激烈的争论中使用了不常见的押韵和隐晦的词汇,而对方则如同擂响的战鼓一样勇敢地挑战。这里的“布鼓”象征着初次的挑战者,而“雷门”则代表了挑战者的坚韧与勇气。

  • 更看九日台头句,未用三人月下樽:诗人在这里提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即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于九月九日登上高台,并在此吟诵了“明月几时有”的诗句。然而,他并没有使用三人共饮的酒杯,而是以一己之力,独自饮酒庆祝。这里的“九日台头句”指的是诸葛亮的诗句,而“三人月下樽”则暗指他的独饮。

  • 镜里黄花明白发,海边赤脚踏长鲲:诗人通过对镜自照,看到了自己清晰的白发,同时在海边赤脚行走,感受到了大海的广阔与自由。这里的“镜里黄花”象征着岁月的痕迹和生命的变迁,而“海边赤脚踏长鲲”则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 从来相戒莫打鸭,可打鸳鸯最后孙: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生活哲理:“从来相戒莫打鸭”。这是因为鸭子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而人们却常常试图捕捉它们。然而,当人们想要打捞一只正在游泳的鸳鸯时,却发现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里的“打鸭”和“鸳鸯最后孙”都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机遇的珍贵。

《敬酬智叔三赐之辱兼戏杨理曹二首》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