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公孤愤不宜秋,吟作秋虫到白头。
过我可为千日醉,从公难作百钱游。
和江秀才献花三首
陈师道笔下秋日情怀
- 诗句原文
疏花得雨数枝黄,白发缘愁百尺长。
江公孤愤不宜秋,吟作秋虫到白头。
过我可为千日醉,从公难作百钱游。
- 译文注释
(1)疏花得雨数枝黄,白发缘愁百尺长。
【注释】疏花:指稀疏的花朵。得雨:受到雨水滋润。数枝黄:指花朵繁多且颜色金黄。
【赏析】诗人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现了秋天的景象。疏花得雨,描绘了花朵在雨水中的生机勃勃,数枝黄,则形容花朵繁多且颜色金黄,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秋日的画面。
(2)江公孤愤不宜秋,吟作秋虫到白头。
【注释】江公:指江秀才。孤愤:独自的愤怒。不宜秋:不适宜秋季。吟作秋虫:即吟诗作赋如同秋虫鸣叫一般。
【赏析】此句表达了江秀才因孤独而愤怒的心境,他在秋风中吟诗作赋,却感到岁月如秋虫般流逝,感叹生命的短暂与哀愁。
(3)过我可为千日醉,从公难作百钱游。
【注释】过我:即与我同行。千日醉:指可以畅饮千日。百钱游:意为花费不过百钱。
【赏析】此句反映了诗人对江秀才的赞赏,认为他的才华足以让人沉醉其中,而自己则无法与之相比。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即只有真正的才子才能在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们常常表达对时局的担忧和忧虑。陈师道作为宋代的杰出诗人,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 赏析
(1)诗歌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江秀才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担忧。诗人以秋天为背景,通过对江秀才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生命、时间和才华的独特理解。
(2)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秋天的景象和江秀才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 相关典故
“疏花得雨数枝黄”一句中,疏花得雨是一个典故。它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入松》一词:“疏星淡月秋千院,枕上轻寒。疏花得雨数枝黄。”这里用疏星淡月来形容秋天的夜晚,同时描绘了庭院中稀疏的花朵在雨水滋润下呈现出金黄色的美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