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乘清名满世间,却来堂下植檀栾。
已无俗物败人意,且与此君同岁寒。
夜月半庭金影碎,秋风一枕玉声残。
雁行吏退铃斋静,想见巍冠独倚阑。
注释:
- 别乘清名满世间,却来堂下植檀栾。
- “别乘清名”意指拥有高尚的名声;“满世间”形容名声广泛流传;“却来堂下植檀栾”意指在高堂之上种植树木,比喻有才德的人在高位上施展才华。
- 已无俗物败人意,且与此君同岁寒。
- “已无俗物败人意”意指摒弃世俗之物(如金银财宝、美女等)以保持内心的清净;“且与此君同岁寒”意指与此人共度时光,共同经历岁月的变迁,如同同在严寒中度过冬天一样。
- 夜月半庭金影碎,秋风一枕玉声残。
- “夜月半庭金影碎”意指夜晚月光下庭院的影子被月光照亮后变得金黄而破碎;“秋风一枕玉声残”意指秋风吹过,落叶飘落,发出像玉石般清脆的声音。
- 雁行吏退铃斋静,想见巍冠独倚阑。
- “雁行吏退铃斋静”意指大雁南飞,官员们退去,寺庙中的钟声也随之安静下来;“想见巍冠独倚阑”意指想象着这位贤者独自倚靠在栏杆上,头戴高冠,沉思着世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植物、自然景象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清雅高洁之士的赞美之情。全诗通过描绘植物的生长、自然的变化以及人物的行为举止,展现了一种宁静致远、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植物和人物的描绘,传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首句“别乘清名满世间”,诗人通过“清名”二字,巧妙地将人物的品质与名声联系起来,暗示了此人的品德高尚,名声远扬。接着,诗人用“却来堂下植檀栾”这一动作,进一步展示了人物在高位上施展才华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才华的欣赏和敬仰。
第二句“已无俗物败人意,且与此君同岁寒”,诗人通过对“俗物”和“人意”的对比,强调了人物的超然物外和淡泊名利的品质。而“同岁寒”则意味着与人物共度时光,共同经历岁月的变迁。这样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品质和精神风貌。
接下来的诗句“夜月半庭金影碎,秋风一枕玉声残”,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意象来描绘夜景和声音。“金影碎”和“玉声残”分别形容了夜晚月光和秋风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这样的描绘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得人物的品质更加突出。
最后一句“雁行吏退铃斋静,想见巍冠独倚阑”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行为,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向往。“雁行吏退铃斋静”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而“巍冠独倚阑”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这种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和敬仰。
整首诗通过描绘人物的形象、自然的景象和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向往。同时,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也使得诗歌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