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萝穿几重,柴车倦驱驾。
忽寻钟磬音,山腰得僧舍。
主僧闻我来,曳杖出相迓。
揖我坐虚阁,登临欠台榭。
老屋数椽馀,风物自闲暇。
古木出云杪,遥岑来竹罅。
下临一泓水,涵光冷相射。
但能了此生,未遽惭大厦。
我本山中人,偶失学圃稼。
为米聊复留,两同僧过夏。
得舟家可浮,遇竹宅便借。
是处皆南山,何必东篱下。
悠悠去忘归,宁畏长官骂。
松月苦留客,徘徊度清夜。
明朝过桃溪,溪女莫相诧。
【注释】
“天台游山”:天台山。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境。
柴车:古代用人力推挽的车子。这里指代诗人自己。倦驱驾:疲倦于驱车远行。
钟磬音:指寺庙中的梵音钟鼓声。
相迓(yà):迎接。
揖我坐虚阁:请我进入空阔的佛堂。
欠台榭:意谓登临欣赏。榭:高台。
风物:风光景物。
云杪(miǎo):云层之上。
竹罅(xiá):竹子空隙。
冷相射:水光反射在清凉的月光下。
大厦:大屋。这里比喻自己的住所。
学圃稼:学习耕作。
为米聊复留:因饥饿才勉强留下。
遇竹宅便借:遇到竹林人家就借用。
是处:到处。
南山:终南山脉。这里泛指群山。
东篱下:陶渊明曾隐居东篱下。
悠悠去忘归:悠然地离去不想回家,形容流连忘返。
宁畏长官骂:不怕上司责骂。
松月苦留客:松林月色令人舍不得离开。
度清夜:度过一个宁静的夜晚。
桃溪:地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桃溪女:指桃溪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记叙了诗人游览天台山所见所闻及感受。全诗以叙事为主,夹杂着作者的思想活动。诗中写诗人初到天台,对自然美景感到十分惊奇;后至山寺,又觉得寺院幽静,景色宜人;最后,在友人的挽留下,诗人终于留下来,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并写下了这首长诗。
开头四句写诗人初至天台山时的情景。首句点出地点和时间,次句写诗人初到时的心境,三、四句则写出他初到山间的感受。这四句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写出了天台山的秀美。“烟萝穿几重”,烟萝,烟雾缭绕的藤萝。穿几重,穿过层层叠叠的烟雾。这里既写了天台山的秀丽,更写出了天台山的神秘。柴车困倦地驱赶着马车,诗人不禁发出感慨:“忽寻钟磬音,山腰得僧舍。”忽然听到钟磬的声音,发现山下有座寺庙。于是急忙寻找,终于找到了一座山腰的寺庙。这里的“忽寻”、“得”都写出了诗人急于求见的心情。接着两句写主僧热情招待的情景。“主僧闻我来”,主僧听说诗人来了,连忙出来欢迎。“曳杖出相迓”曳杖,拖曳着拐杖。相迓,出来迎接客人。这句诗既表现了主僧的热情好客,又表现出山中僧人的闲逸。这两句是写诗人初到山中的情形,也是写诗人初见山中景色的感受。接下来几句描写的是诗人在寺庙中的情况。“揖我坐虚阁,登临欠台榭。”“揖我坐虚阁”是说主僧让我坐在空寂的阁楼上。“欠台榭”是说由于山中景色优美,使我忘记了登上高台楼榭观赏的乐趣。“老屋数椽馀”两句是说在空寂的阁楼上,看到一些残破的房屋,更加衬托出山中环境的幽静。“古木出云杪,遥岑来竹罅”,这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山中树木。“古木”指高大的古树,“云杪”指树梢接近云彩的地方,“竹罅”指竹子的缝隙。这两句既写了山中树木苍劲挺拔、枝叶繁茂的特点,又写出了山中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特点。“下临一泓水,涵光冷相射”,“一泓水”指山中的一条小溪。“涵光”指水面上的水光,“冷相射”指水光反射在清凉的月光下。这句诗既写出了山中小溪的清澈,又写出了山中夜晚月色的美丽。“但能了此生,未遽惭大厦”。“但”是只的意思,“遽”是急速的意思。末一句写诗人虽然只是暂时在这里住下来,但只要能够了结一生的追求,就不应当因为住在这里而感到惭愧。“大厦”指大的屋舍。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自己超脱名利、淡泊名利的高洁人格。
中间十句写诗人在山中与朋友相处的情形。“我本山中人,偶失学圃稼。”“我本山中人”说明诗人本来就是山中人,只是偶尔失去了耕种的机会。“偶失”是偶然失去的意思。“学圃稼”指种庄稼。“为米聊复留”意思是说为了充饥不得不留下来。“聊复留”是暂且留下的意思,“米”指食物、粮食。“两同僧过夏”是说自己和和尚一起度过夏天。“僧过夏”指僧侣们在夏天里在一起过节或避暑。这两句写出了诗人与和尚们在一起共度时光的快乐之情。“得舟家可浮,遇竹宅便借”两句写诗人得到一只船可以渡过溪水,遇到一片竹林就借宿一晚。“竹宅”指竹林中的小屋。“遇竹宅便借”是说遇到竹林中的小屋就借用一下。这里的“得舟”、“遇竹”都是说得到了什么或遇到了什么,而“可浮”和“便借”则表明诗人对这些并不计较。“是处皆南山,何必东篱下”,既然处处都是山,何必一定要住在东篱之下呢?“东篱下”是《饮酒》诗中的一个典故,指东边的篱笆下,也就是东边的田野里。《诗经·豳风·七月》:“四月秀萋萋,五月鸣蜩蜩,八月其获蝱,十月获稻。”这首诗就是写收获的。这里的“南山”是指终南山脉,即天台山一带的山峰连绵不绝,郁郁葱葱。这句诗是说既然处处都是山,何必一定要住在东篱之下呢?这既写出了诗人对东篱之下风景的喜爱,又表现出诗人的豪放不羁的性格。“悠悠去忘归,宁畏长官骂。”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悠然地离去不想回家,也不怕太守责骂。“宁畏长官骂”是说宁愿被太守责骂也不愿意回去受罪。“去忘归”是说离开了家却忘了回家,表现了诗人流连忘返的情趣。“松月苦留客,徘徊度清夜”,松树的月光照在身上使人感到痛苦,只好在月光下徘徊着度过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这两句既写出了山中山中夜晚的清幽,又写出了诗人留恋山水的心情。结尾两句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展望。“明朝过桃溪,溪女莫相诧。”意思是说明天路过桃溪的时候,不要责怪我吧!“桃溪”在浙江余姚市东南三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卷二记载:“桃溪一名桃花水,源出于余姚县界之石梁。”桃溪水流湍急,两岸柳翠花红,十分美丽。这两句是说明天经过这条美丽的小溪时,不要责怪我吧!这既表现了诗人对桃溪美景的喜爱之情,又表现了他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以叙述为主,中间穿插了不少议论、抒情的句子,语言质朴自然。诗中没有过多的修饰语,但读起来却十分流畅自然。特别是那些写景的句子,如“烟萝”“松月”“古木”“寒光”等词语的运用,既富有诗意,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山中景色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