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翁见客亦欣然,好语重重意不传。
行过竹篱逢细雨,眼明双鹭立青田。
【注释】
罗江:指江西罗江(今江西吉安市永丰县罗江镇)。二绝:即《山翁》和《双鹭》。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任江西布政使期间,是作者在罗江与友人相遇时有感而发之作。此诗前两句写山翁之好客,后两句写诗人在罗江的所见所闻。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明快。
首句“山翁见客亦欣然”,起笔点题,点出山翁之好客。山翁,即山中老人,这里指作者的朋友王廷陈(字子羽)。山翁好客,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他并不张扬,不事铺张。所以“亦欣然”三字,便道出了山翁之好客。
次句“好语重重意不传”,紧承上一句,进一步描写这位山翁的好客。他虽然“亦欣然”,但并不是一味地盛情款待;相反,他却喜欢“重重叠叠”地说一些话,让客人“意不传”。这两句诗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既表现了山翁之好客,也表现出山翁之谦逊;既表现了山翁之热情,也表现了山翁之真诚。这种“重重叠叠”说好话的手法,在古代诗文中是不多见的。
第三句“行过竹篱逢细雨”,是说诗人在经过竹篱时,遇到了一场小雨。这句诗写景,却写得很有层次感。先从远到近:“行过竹篱”是远景,“逢细雨”是近景。再由近及远:“竹篱”是近景,“细雨”是远景。这样的写法,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细雨,给人以一种朦胧美的感受。同时,这也表明了诗人当时行走的状态:从外面走来,走到竹林深处,又遇到细雨,于是停下来避雨。这种写法,既真实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行动轨迹,又巧妙地为下文埋下伏笔。
第四句“眼明双鹭立青田”,是写诗人在竹林里看到两只鹭鸶立在青田之上的情景。这里,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简洁明了地写出了自己的所见。同时,这也是对前面两句诗的一种补充说明:既然主人如此热情地欢迎客人,那么客人当然也应该以热情的态度回报主人;既然主人如此善于说话,那么客人当然也应该善于倾听。这样,不仅使前面的两句诗得到了圆满的解答,而且为后面的诗句埋下了伏笔。
最后两句“眼明双鹭立青田,风清一雁过云间”,是说:在这晴好的天气里,一只大雁飞过白云之间。这两句诗写得很有诗意。它既是对前面两句诗的直接回应,又是对前面两句诗的升华。因为“眼明双鹭立青田”是对前面两句诗的具体化、具体化,而后面“风清一雁过云间”则是对前面两句诗的抽象化、抽象化。通过这样的写法,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构紧凑:前后两联之间紧密相扣,相互映衬;二是语言朴实:整首诗用词简练,没有过多地堆砌辞藻;三是意境优美:无论是写山水之美,还是写人物之风,都表现得非常细腻入微,让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四是情感真挚: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