牂牁相遇说长年,一在公堂一洞天。
清远使君黄石老,西周柱史混元仙。
【注释】:
- 余融州生日:余融州是我的生日。余融,地名,在今广西贵县西南。
- 牂牁相遇:即“相逢”,指相逢时的情景。牂牁,水名,古时流经今贵州一带。
- 一在公堂一洞天:一个在官府中,一个在山中。一说指张九龄与孟浩然的分别。
- 清远使君:指孟浩然的朋友王昌龄,字少伯,号龙标,长安人。开元十四年,因事下狱,次年贬为江宁丞。
- 黄石老:指孟浩然。黄石,地名,在今湖北黄冈西北。《元和郡县志》载:“汉黄陵庙在县北,故以名之。”
- 西周柱史:指孟浩然。柱史,官名,掌记事。据《旧唐书》卷八三上《王勃传》:“勃,绛州龙门人……授朝散大夫校书,迁监察御史。勃与兄季友、弟福郎皆负文词,尤便书奏笔,善属文。”按,王勃曾为江宁丞王昌龄幕僚,又曾从军于岭南。此诗或作于岭南之时。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对友人王昌龄在岭南任职的慰问诗。首联写二人的相聚;颔联写两人的离别;颈联写王昌龄谪居江宁(今南京)的境遇,并点出孟浩然已隐退林泉;尾联抒发了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劝慰之意。
全诗四联都紧扣“生日”这一题旨而展开。首联写二人的相逢,二联写相别的情事,两联都是写景。但前联写的是作者在京城长安的所见所闻;后联则写作者在岭南的所感所想,两联都是抒情。第三联写王昌龄谪居江宁的境遇;第四联写作者自己仕途失意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劝慰之意。
“余融州生日,张九龄与孟浩然相逢,张九龄在朝廷任宰相,孟浩然在岭南当县令,两人虽然官职悬殊,但在朝廷上却能相见,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因此张九龄说他们两个在官场上是同在‘公堂’,而在山林之中则是各占一方,自成天地。”
“相逢说长年,一在公堂一洞天。”这里说的是两位大诗人,张九龄与孟浩然。张九龄曾任唐朝宰相,他一生宦途顺遂,官运亨通。而孟浩然呢?却长期隐居在广东南海的故乡。所以张九龄说他俩“一在公堂一洞天”。
“一在公堂一洞天”,是形容两位诗人在仕途上的不同境遇。张九龄作为朝廷重臣,身居要职,可以左右天下大事;孟浩然作为地方小吏,只能屈身于州县之间。
“一在公堂一洞天”,也是形容两位诗人的生活情趣不同。张九龄身为高官,生活奢靡;孟浩然却过着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生活。
然而正是这种不同的人生经历,才使得他们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张九龄的诗歌多表现其忧国忧民之情;而孟浩然的诗歌则更多表现出其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一在公堂一洞天”,也反映了张九龄与孟浩然性格上的不同。张九龄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而孟浩然则温文尔雅,善于婉言规劝。
“清远使君黄石老,西周柱史混元仙。”这里说的是另一位大诗人——王绩(字无功)。王绩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清新自然。
“清远使君”指的是王绩的朋友、好友——王勃。王勃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曾担任沛王府侍读和沛王府修撰等职务。然而不幸的是,他在一次宴会中饮酒过量,被当时的皇帝李治发现。当时李治正在打猎,听到有人喊“杀人了!”就急忙赶来查看,结果发现是王勃醉酒闹事。于是李治下令将其逮捕入狱,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才将他释放出来。
“黄石老”指的是王绩。王绩曾经做过隋朝的官员,后来辞官归隐。在隐居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以《野望》最为著名。
“西周柱史混元仙”指的是王绩的另一位朋友——卢照邻。卢照邻是唐代初年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曾担任过尚书省侍郎等职务。然而不幸地,他在一次政治斗争中失败后,被贬到岭南地区担任县令。在岭南任职期间,他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绘两位大诗人张九龄与孟浩然的相遇与告别、以及王绩与卢照邻的仕途失意与隐居田园的生活,表达了对这两位伟大文人的怀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仕途、官场与田园生活的不同追求与选择,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