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云山叠叠低,面前一带绕清溪。
秋光总可供吟笔,写作登高第一题。
【注解】
南台:在浙江省宁波市。
脚底云山:脚下的群山仿佛是云朵堆叠成的。
面前一带:面前的一片清溪。
秋光:指秋天的景致和气候,这里泛指秋天的风景。
吟笔:作诗文的笔法或技巧。
赏析:
《登高》(其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万里:形容空间辽阔,远隔万里。
繁霜鬓:形容白发增多。
潦倒:形容失意颓丧。
赏析:
此诗首联写景,颔联抒情,颈、尾两联则由情入事,写自己因年老体衰而感到的悲凉。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寓蜀中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大历二年(767)。当时,杜甫已59岁,他离开成都草堂以后,长期漂泊在外,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诗人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去看望被安史之乱搞得家破人亡的表弟严武。第二年春天,杜甫又来到江陵(今属湖北),在这里住了几个月。这时,严武已经去世,杜甫只得独自登上了南城西头的古迹——南城楼,也就是作者后来所写的《登高》一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全诗前半段写登高见闻,后半段抒发感情。首联写足下云山,眼前清溪;颔联写所见所闻,引出“登高”二字;颈联写登高所感,转入抒情;尾联写登高时的心情及结果,点出诗题,并照应开头。从艺术上讲,全诗浑然一体,情景交融。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有如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使人读后心旷神怡。五、六两句转写诗人自己的感情体验,七、八两句又回到对景物的描写。诗人的感情随着景物的转换,也显得跌宕起伏、抑扬顿挫。最后一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是对前句中“悲秋”、“作客”、“独登台”的具体解释,又是以景结情,使诗歌更富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