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靡不善,因物始有迁。
本体遭剥蚀,如鉴尘所昏。
畴昔均秉彝,善端本绵绵。
既茂闲邪功,诚心所由存。
若为用力地,格物居其先。
万殊一理贯,洞然见本根。
表里俱澄澈,断断义理分。
言动中伦虑,狂愚讵同论。
彼哉迷复子,一息万里奔。
认赘以为嫡,未尝知反观。
君子审取舍,不容泾渭浑。
中扃瞭如烛,肯蔽耳目官。
中庸示明训,一言会其元。

永邑杨君鉴子明辟斋读书,将从事于古人为己之学,求斋名于予并欲得一语以示为学之方。予谓学虽多端而其要莫先于明善,所以子思孟子俱以此开道后学,大学格物之训实同出一源,故因杨君之请扁以明善且诗以演其义。幸毋忽其言之陋云。

人性靡不善,因物始有迁。

本体遭剥蚀,如鉴尘所昏。

畴昔均秉彝,善端本绵绵。

既茂闲邪功,诚心所由存。

若为用力地,格物居其先。

万殊一理贯,洞然见本根。

表里俱澄澈,断断义理分。

言动中伦虑,狂愚讵同论。

彼哉迷复子,一息万里奔。

认赘以为嫡,未尝知反观。

君子审取舍,不容泾渭浑。

中扃瞭如烛,肯蔽耳目官。

中庸示明训,一言会其元。

【注释】

人性:人的本性。

靡(mí)不善:没有不善良的人。

因(yīn):因为,因为……的缘故。

体:本体,指人的本性。

遭:遭受。

剥(bō)蚀:侵蚀。

昧(mèi):昏暗,模糊不清。

秉彝:秉守的天性。

绵绵:连续不断。

闲邪(xián é):消除邪恶。

诚:真实、真诚。

力地:用力的地方。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与本质。

万殊(wàn shū):万物各不相同。

一理:一个道理。

洞然:清楚地明白的样子。

表里(biǎo lǐ)俱澄澈:内外都清澄明亮。

断断:分明、清楚的样子。

义理:儒家伦理道德和自然规律的总称。

狂愚:狂妄无知的人。

讵(jù)同论:怎能一样看待。

迷复(fù):迷惑不解。

一息(yī xī):一瞬间。

认赘(zhuì):错误地认为。

嫡(dí):嫡系,正妻所生的长子。这里比喻真理或正确的东西。

泾渭(jīng wèi):两条水道,喻界限分明。

中扃(jiǒng jīng):心中。

烛(zhú):光明,比喻智慧。

泾渭浑:混淆不清。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篇紧扣“明善”的主题,通过写杨君鉴辟斋读书的情境,来说明明善的重要性,同时用对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首联“人性靡不善,因物始有迁。”是说人都有好的本性,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本性也会发生改变。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解释,强调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

颔联“本体遭剥蚀,如鉴尘所昏。”是说人的行为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就像镜子被尘埃蒙上了一样。这里的“剥蚀”和“尘”都是比喻,用来形象地描述人的本性受到破坏的过程。

颈联“畴昔均秉彝,善端本绵绵。”是说过去大家都秉持着善良的本性,这个本性是连续不断的。这里的“畴昔”和“秉彝”都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强调了人的善良本性是永恒的。

接下来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尾联“中扃瞭如烛,肯蔽耳目官。”是说心中的智慧就像明亮的烛光,能够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这里的“中扃”和“烛”都是对前几句的总结,强调了明善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对杨君鉴辟斋读书的情景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明善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来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完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