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良月初,为捧帅垣檄。
遍走三荡所,村落怪荒寂。
人谓白升里,杭邑才咫尺。
杭有洞霄宫,神仙其窟宅。
惯是名胜游,不许俗眼识。
余虽一俗吏,心实慕名德。
痴儿官事了,此行乌可惜。
天气暖如春,得意马蹄疾。
仆夫嗟况瘁,告我请休息。
止宿萧市中,明朝辨行色。
未晓垂玉绳,向风嘶金勒。
行行十数里,渐渐仙境出。
始见九锁峰,穷眸望不极。
一似天为门,四山作扃鐍。
云烟一齐起,松桧万古碧。
岩洞是处有,名字难尽忆。
入拜大有庭,奇特更奇特。
洞天与福地,它山得其一。
惟此为两全,四字揭奎画。
主人贝道士,高志颇嗜客。
引谒帝宸殿,金钉朱户饰。
出示御书经,凤篆龙章笔。
拜手拈瓣香,举头看近日。
既见抚掌泉,又观松花石。
小愒漱玉轩,恍惊风雨夕。
再登虚白楼,顿觉天地窄。
【注释】
①甲寅:即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良月:农历七月,古人以“良月”指代秋季,此指秋初。②三荡所:地名,在今浙江杭州。③杭邑:杭州别称。④白升里:地名,在今浙江杭州。⑤洞霄宫:道教宫观。⑥神仙窟宅:仙人的居住之所。⑦惯:习惯于。⑧一俗吏:一个普通官员。⑨心实慕名德:内心实在向往名声德望。⑩痴儿官事了:小儿子已经办完公务。乌可惜:怎么可惜呀!形容小儿子已经办完公务,自己不能去游览。
【译文】
七月初一,我为捧帅垣檄去游洞霄宫,遍走三荡所,村野荒寂。人说是杭州才隔咫尺之遥,杭州有洞霄宫,仙人的窟宅。我虽是一俗吏,但内心实在向往名声德望。痴儿官事了,此行怎么可惜呢!天气暖如春,得意马蹄疾。仆人嗟况瘁,告我请休息。止宿萧市中,第二天辨行色。未晓垂玉绳,向风嘶金勒。行行十数里,渐渐仙境出。始见九锁峰,穷眸望不极。一似天为门,四山作扃锁。云烟一齐起,松桧万古碧。岩洞是处有,名字难尽忆。入拜大有庭,奇特更奇特。洞天与福地,它山得其一。惟此为两全,四字揭奎画。主人贝道士,高志颇嗜客。引谒帝宸殿,金钉朱户饰。出示御书经,凤篆龙章笔。拜手拈瓣香,举头看近日。既见抚掌泉,又观松花石。小憩漱玉轩,恍惚惊风雨夕。再登虚白楼,顿觉天地窄。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诗题下自注“游洞霄”,点明游历洞霄宫。诗人于七月一日出游,七月二日游毕,三日返回。从诗的后半篇看,作者还游历了杭州的其他地方。
首句点明时间,“良月”指秋初,“为捧帅垣檄”表明这次出游的目的是奉官府之命而游。第二句写游程,“遍走三荡所”,说明游历的范围很大。第三句用反衬手法写村野荒寂,“村落怪荒寂”和前一句形成鲜明对照。第四句写当地居民认为杭州只有白升里近,突出杭州的偏僻。“杭有”两句写杭州的著名景点,“仙居其窟宅”,进一步衬托杭州的偏僻。最后两句写诗人虽然只是一名小官吏,但他内心却非常仰慕杭州的名声和德望。
五、六两句写小儿子已经办完公务,他此次出游实在是可惜。七八两句写天气温暖得像春天一样,骑马非常快。第八句写仆役感叹自己的劳累,请求休息。第九句写作者停宿萧市中。第十一句写出次日清晨要辨行色,准备出发。第十二句写黎明时太阳刚刚升起,向风嘶鸣着马鞭。第十三句写继续前行数十里,渐渐地进入洞霄宫的仙境。第十四句写进入洞霄宫之后所看到的景色。第十五句写进入洞霄宫之后所见的第一个景点是九锁峰,令人目不暇接。第十六句用反衬手法写云烟一起飘起,松桧万年常青。第十七句写岩洞到处都有,难以一一记住它们的名字。十八句写进入洞霄宫后的第二个景点是大有庭,更加神奇。第二十句写洞天与福地不同凡响,其他山岳只能算得上一般,只有这里才能称为两全。第二十一句写这里是整个杭州的精华所在,四句话概括了整个洞霄宫的特色。第二十二句说主人是道士,而且志向远大喜欢接待客人。第二十三句写引见皇帝的殿堂,金钉装饰的门楼上挂满了龙凤图案的御书经卷。第二十四句用典赞美御书中的凤凰龙凤图样笔迹,表示对御书经卷的崇敬。第二十五句写敬献上手中的香瓣,抬头看着御书经卷,表示虔诚。第二十六句写看到抚掌泉,又看到松花石头。第二十七句写小憩在漱玉轩,感到惊喜不已恍若置身于风雨之夜。第二十八句写再次登上虚白楼,感到周围的世界都变得狭窄了。
这首诗描写了游览洞霄宫的经历和感受。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原因及游览范围;接下来写游览的行程、经过和心情;最后写游览的结果,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全诗语言平易流畅,叙事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