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见惯是司空,旧说扬州未必中。
可是两三千处月,能如二十五般风。
依稀仙帐魂今返,遭遇神针肉更红。
却得蓬蒿遮蔽力,便教重见太平功。
依韵和再开芍药十六首 其十六
谁言见惯是司空,旧说扬州未必中。
可是两三千处月,能如二十五般风。
依稀仙帐魂今返,遭遇神针肉更红。
却得蓬蒿遮蔽力,便教重见太平功。
注释
- 司空:古代官职名称,此处借指诗人。
- 扬州:古地名,这里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扬州地区或者是诗人所居之地。
- 二十五般风:形容风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二十五可能指的是不同的风向或是某种特定的风。
- 蓬蒿遮蔽力:蓬蒿即草本植物,用以形容草木茂盛遮挡住了视线,暗喻政治腐败或黑暗势力的存在。
- 太平功:指国家的安定繁荣,也暗示诗人的政治抱负。
译文
谁曾言见惯司空(司空为官名)?
古人说扬州未必是中地(中地指中心地带)。
然而在两千到三千的地方月光,
能像二十五般风一般(二十五或许指不同的风向)。
仿佛回到了曾经的仙帐之中,
遭遇了神针手术后的红色更加鲜艳。
幸好有蓬蒿这样的草木遮拦,
就使再次见到太平功的日子到来。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扬州的历史与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回顾以及对现实的不满。诗中提及的“二十”可能是指具体的数字,也可能是泛指各种情况。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隐喻了社会和政治的状况,反映出他对时事的深刻思考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最后一句“便教重见太平功”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希望重现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