诘曲穿桑径,讴哑响竹门。
疏泉灌藜苋,倚杖牧鸡豚。
江步横新舸,茅檐弄幼孙。
太平端有象,谁与画吾村。
幽居初夏四首
诘曲穿桑径,讴哑响竹门。
疏泉灌藜苋,倚杖牧鸡豚。
江步横新舸,茅檐弄幼孙。
太平端有象,谁与画吾村。
注释:
- 诘曲:弯曲。桑径:指通往桑林小路。
- 讴哑:形容声音洪亮。竹门:竹编的门。
- 疏泉:指清澈的泉水。藜苋:一种植物,常被用来喂猪。
- 倚杖:靠着拐杖。牧鸡豚:放养鸡和猪。
- 江步:在江边散步。横新舸:停泊在江边的新船。
- 茅檐:用茅草搭成的屋檐。弄:玩弄。幼孙:年幼的孩子。
- 太平:指国泰民安的时代。端:这里指“大”的意思。
- 谁与:谁能够?画:指绘制。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宁静生活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幽静的田园风光图。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桑林和翠绿欲滴的竹林。他每天沿着曲折的小路走进桑林,听着竹子发出的声音,感受着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诗中还描绘了诗人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他用手中拿着的工具浇灌着藜菜和苋菜,一边看着自己养殖的小猪,一边欣赏着周围的景色。这里的“倚杖牧鸡豚”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满足感。
诗人又描绘了自己在江边散步的情景。他停下脚步,欣赏着江面上停泊的新船,以及屋檐下嬉戏的孩子。这种闲适的生活状态让人感到无比惬意。而“茅檐弄幼孙”则进一步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和美好,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最后一句“太平端有象,谁与画吾村”,表达了诗人对国泰民安时代的向往和赞美之情。他认为,只有在这样一个安定繁荣的时代,才能真正体现出国家的伟大和人民的幸福。因此,他希望有人能够用笔墨来描绘出自己心中的这个美好家园。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国泰民安时代的美好憧憬,给人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