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西来了宿缘,凭鞭攲帽过年年。
山寒院落开炉月,霜重郊原斸芋天。
浅碧鳞鳞人度彴,长空杳杳鸟冲烟。
夜投萧寺清无寐,楼角三更月满川。
【注释】
布金院:寺院名。
万里西来:指从遥远的西部远道而来。宿缘:旧时的缘分、宿因。
凭鞭:靠着马鞭。欹帽:斜倚着帽子。年年:每年。
山寒:山中寒冷。开炉月:点燃火炉的月色。斸芋天:割草的时节。
浅碧:浅绿。鳞鳞:鱼鳞状,波纹的样子。度彴:通过渡口。长空:天空。杳杳:渺远貌。鸟冲烟:鸟在烟中飞腾。
夜投:夜晚投宿。萧寺:佛寺名。
清无寐:清静到没有睡意。
三更:深夜。月满川:月光照满江水。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李益(746-818),字君虞,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大历四年(769)进士,授郑县尉。大历七年(772),由淮南节度使杜佑表荐,为朔方行军司马判官。后历任润州从事、检校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官终中书舍人。诗作以五言律诗成就最高,风格清丽工稳,语言流畅自然。其七绝尤受后人推崇,有“一篇彻首,不着题意”之誉。《全唐诗》收录其诗六百多首,编为二十卷,后人将其与王昌龄、高适、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
首联两句写诗人远涉重山来到这偏僻荒凉的寺院,心中不免感慨良多。
颔联描写的是寺院周围的景物。“山寒院落开炉月,霜重郊原斸芋天。”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幽冷清寂的画面。山中寒冷,积雪覆盖着院落,点燃火炉的月色显得格外明亮;而郊外的田野上,人们正在割草,霜冻加重了大地的苍茫。这里,“开炉月”与“斸芋天”相对应,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生动的画面。
颈联两句写诗人夜宿寺院的感受。“浅碧鳞鳞人度彴,长空杳杳鸟冲烟。”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美丽的夜色图。诗人沿着溪流行走,只见浅浅的碧波荡漾着鱼鳞般的波纹;抬头仰望,只见天空辽阔,云雾缭绕,一群鸟儿在烟雾中展翅飞翔。这两句诗通过对景物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尾联两句写诗人在夜间投宿寺庙时的所见所感。“夜投萧寺清无寐,楼角三更月满川。”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寂静而又神秘的夜景图。诗人夜投寺庙,心中难免有些忐忑不安;然而,当看到楼角上的月亮时,他顿时感到心旷神怡。这两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悠扬,充分体现了李益诗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