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湖南别尚新,书来已见柳摇春。
故情有此胶投漆,薄俗从渠越视秦。
长剑拄颐那复梦,短衣掩胫未全贫。
有诗亦欲频持寄,肠断西江六六鳞。
【注释】:
折柳——古乐府《折杨柳》曲名,这里代指送别。湖南——指作者家乡临安(今浙江杭州)。信——书信。
尚新——刚刚。摇春——摇曳春风,意即柳枝随风轻摆。
胶投漆——用比喻手法形容旧情难忘,如同胶漆难分,此处指旧日恋情难以割舍。薄俗——轻薄浮华的世俗风气。从渠越视秦——意谓不顾他人眼光,我行我素。
长剑——指腰间的长剑,喻指壮志未酬的豪情。拄颐——拄住下巴,表示沉思的样子。梦——指做官的梦,暗指未能实现的抱负。
短衣——指简陋的衣服,掩胫——遮住小腿。未全贫——尚未完全贫穷。
有诗——指诗人的诗歌。亦欲频持寄,肠断西江六六鳞——想要频繁地将诗歌寄出,以至于心如刀割,肠断。西江六六鳞——指诗人在西江(指长江)上遭遇不幸,六六为重复词,形容其多,鳞为水生动物,借指鱼。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词,是诗人写给友人林正父的。林正夫字正父,号梅溪,福建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宋高宗绍兴初,他因“上书论恢复之计”,受到高宗嘉奖,并被召赴京任职。后来因为与宰相秦桧不和,被罢职回家,闲居期间写下许多诗词。诗人与梅溪相识甚晚,但两人志趣相投,感情深厚。此词即是作者对梅溪的劝慰之词。
首句“得林正父察院书问信”点明题旨,表明自己收到林正夫的来信。“得”字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它不仅表现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也暗示了诗人对梅溪的思念。
第二句中“折柳湖南别尚新”写离别的情景。“折柳”是古代一种常见的送别方式。柳树易生又易死,故人们常用作别离的象征。而柳条纤细柔韧,可用来系结,所以古人常以柳赠别。这句中说“折柳”时,还特意提到“湖南”,是因为梅溪就住在湖南。“尚新”则说明这次分手是一次新的分别。
第三句“书来已见柳摇春”则是写收到林正夫的回信后的情景。“信”字在这里既表明收信人的身份,又表明诗人接到了梅溪的来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梅溪深厚的友情。“书来”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梅溪的关心之情。“已见”则表明这种关心是及时的,而“柳摇春”则描绘了柳条在春风中的摇曳姿态,形象地表现出春天的美好。
接着三句中,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他对梅溪的深情厚谊。“故情有此胶投漆”,意即旧情难忘,如同胶漆难分;“薄俗从渠越视秦”,则是说不顾世俗的眼光,我行我素。这两句都表现了诗人对梅溪真挚的情感。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观念的不满和反抗。
接下来四句中,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勉励梅溪要积极追求理想。“长剑拄颐那复梦?短衣掩胫未全贫。”这两句的意思是:长剑高悬,支撑着我的头颅,使我无法再做官发财的美梦;短衣遮脚,遮蔽着我的小腿,让我还没有摆脱贫穷的困境。这两句诗中,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作为例证,向梅溪展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时,这两句也表达了诗人对梅溪的关心和鼓励。
最后两句中,诗人以自己的情感为例,表达了对梅溪的牵挂和思念。“有诗亦欲频持寄”意即有诗作我也想频繁地寄给你;“肠断西江六六鳞”则是说看到西江上的鱼儿,我会心痛到无法忍受的地步。这两句诗中,诗人以自己的情感作为例证,向梅溪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同时,这两句也表达了诗人对梅溪的牵挂和担忧。
整首词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热烈,充满了诗人对梅溪的关爱之情。同时,这首词也是一首优秀的赠别词,它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和内心的感受,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