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头颅已可知,残年至此复何为。
著书不直一杯水,看镜空添千缕丝。
达宦独骄儒作戏,后生速化吏为师。
有冠当挂无馀说,但恨衰翁见事迟。

【注释】

①四十:“四旬”的简称,即四十天。②残年:暮年。③直:通“值”。④儒作戏:儒者自比为儒生而自娱。⑤后生速化:指后生可畏,自己应向其学习。⑥无馀说:没有其他多余的话语了。⑦衰翁:年老的人。⑧见事迟:看到事情迟了。

【译文】

四十天来,我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将结束,到了生命的尽头,还有什么可以做的事情呢?

写书花费的精力并不值得喝一杯水,看镜时,却徒增千丝万缕的烦恼。

那些达官贵人只把做儒生的自得其乐当成一种乐趣,后辈们却能迅速成为我的老师。

如果冠帽应该戴在头上就不要再说什么了,只是后悔衰老之身见识太迟了。

【赏析】

本诗是作者对人生、世情的一种感慨和总结。诗人以“自解”为题意,实际上是抒写自己一生的感慨。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咏叹人生、抒发悲凉的诗,但细究起来,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对于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诗人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精神境界;人生的态度不在于追求世俗的欢乐,而在于超脱物外的恬淡。

首句点明时间,四十天前,诗人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大限已到,因此,对于余下的人生,他不再有任何奢望,一切荣华富贵都不足留恋。第二句则进一步说明,既然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可见,这首诗并非单纯地表达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而是要传达出一种超越生死的洒脱态度。

颔联紧承“残年”而来,诗人以“著书不直一杯水,看镜空添千缕丝”二句表达了这种超越生死的洒脱态度。诗人以为,写书虽然耗费精力,但也不值得计较一杯水的代价;看镜虽然令人烦恼,但也不值得计较千缕丝的缠绕;更何况自己已经活过了七十个春秋,还有什么不能释然的呢?这两句中,诗人用“杯水”、“千缕丝”这两个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名利的看破、对世俗的超脱,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

颈联两句是对首联的补充和延伸。诗人以为,那些达官贵人只把做儒生的自得其乐当成一种乐趣,后辈们却能迅速成为自己的老师,这正是他们不懂得如何珍惜生命的表现。因此,对于这样的人,诗人只能发出这样的感叹:他们应该懂得,只有像冠帽应当挂在头上一样对待生活,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否则的话,就只能白白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了。这两句中,诗人用“儒作戏”、“吏为师”两个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理解。诗人认为,儒者自比为儒生而自娱,不过是儒者的自得其乐而已;而那些官吏们却能迅速地变成自己的老师,更是不懂得珍惜生活的表现。因此,对于那些不懂得珍惜生活的人来说,诗人只能发出这样的感叹:他们应该懂得,只有像冠帽应当挂在头上一样对待生活,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否则的话,就只能白白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了。

尾联两句是全篇的总结。诗人以为,如果冠帽应该戴在头上就不要再说什么了,那么,对于衰老之身而言,还有什么遗憾的呢?这就是说,对于衰老之身来说,只要能够坦然面对现实,就不会有什么遗憾了。

【赏析】

本诗是作者晚年所作,是他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和反思。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抒发感慨的诗,但细究起来,它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作者的人生观念。

首句“四十头颅已可知”,是诗人对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描述。四十年来,他已经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和沧桑,也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然而,这些对他来说都已不再重要,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他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并没有太多留恋,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心态来看待这一切。

次句“残年至此复何为”,则是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功名利禄,而更在于精神境界的高远。因此,当他看到周围的人们纷纷争名夺利、追逐功名利禄时,他就会感到无比的痛苦和悲哀。然而,当他看到自己的朋友们依然保持一颗平常心、过着简朴的生活时,他就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

第三句“著书不直一杯水”,是诗人对自己的写作态度的描述。在他看来,写作是一种精神劳动,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耐心的磨砺。因此,他不愿意为了名利而写作,而是更愿意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倾注在书籍里,让读者从中受益。同时,他也不愿意为了一时的名利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是愿意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第四句“看镜空添千缕丝”,是诗人对自己心态的描述。在他眼里,镜子里的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青年了,而是变得苍老而疲惫。然而,他却并不在意这些变化,反而觉得这些都是自然的现象,没有必要去在意。他认为,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过好每一天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第五句“达宦独骄儒作戏”,是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在他看来,那些达官贵人总是喜欢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把自己当作别人的主人;而那些普通百姓却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尊重。然而,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在他看来,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懂得谦逊和低调,而不是一味地炫耀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第六句“后生速化吏为师”,是诗人对后辈们的寄语和期望。在他看来,后辈们应该以前辈为榜样,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他也希望后辈们不要过于追求名利和个人利益,而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七句“有冠当挂无馀说”,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和总结。在他看来,自己虽然曾经做过许多事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再也无法挽回了。因此,他决心放下所有的包袱和负担,过一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最后一句“但恨衰翁见事迟”,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无奈。在他看来,自己已经老了,很多事情都已经来不及做了;但是他却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愿意轻易放弃。然而,他的这种想法却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他已经无法改变现实了。因此,他只能感叹自己的命运真是不幸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