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
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
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
【注释】
忧国:忧虑国家,为国家担忧。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恩宠允许我回归山林六年了,发誓依靠耕种来报答君王恩赐的土地(指朝廷赐予的“华颠”即京城附近的土地)。
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养养性情就像那冰雪将要融化一样,但忧虑国家仍像那熊熊烈火尚未熄灭一样。
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讨论政事时谁能忘记忌讳,人材正需要超越世俗的羁绊。
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群贤大僚也采纳了我的建议吗?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在眼前。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十一年),是诗人罢相后隐居东溪时的作品。诗人在这首诗中,以退隐为官时所吟咏的《悯农》诗为基础,进一步发挥了他的政治主张。
全诗共四联。首联直陈其志。诗人在任期间,目睹了唐王朝的衰颓,深感国家的危机。他决心辞官归隐,以图振兴。“恩许还山已六年”,是他辞官归隐的原因。这六年里,诗人一直潜心于田园生活,“誓凭耕稼饯华颠”,表达了他退隐后的志向和抱负。
颔联写诗人退隐后的心态。诗人虽然已经脱离了朝政,但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他担心国家还会发生动乱,所以时刻关注着政治形势的发展,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颈联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看法。诗人认为,要想使国家重新振兴起来,就必须敢于提出自己的批评和建议。同时,他还认为人材应当超越世俗的羁绊,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尾联则表明了自己对当前政治形势的看法。他认为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已经不远了。因此,他希望广大贤良之士能够积极进言献策,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整首诗语言平易通俗,情感真切动人,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