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枕时时犹叹欷,阨穷已极畏凶饥。
雨声淅沥孤斋冷,客梦萧条万里归。
山邑风雷移蜃穴,海城水潦半民扉。
如云秋稼方相贺,一饱还忧与愿违。

【注释】

①临海:今属浙江省,古为海滨。四明:今属浙江省,古为四明山。

②大水:指洪水。

③抚枕:以手拍枕头。犹叹欷(xī):仍然感叹。

④凶饥:饥荒。

⑤雨声淅沥:淅沥,形容雨声如断续的珠子落在地上。孤斋冷:独居的书房里很冷清。

⑥客梦萧条万里归:客,指在外做官的人。萧条,空虚寂寞。万里归,远归。

⑦移蜃穴:移,移动。蜃是海边的一种大蛤,能吐气成楼台城郭,古人认为蜃可以预兆风雨和天气的变化,因此称它为“海市”。

⑧相贺:祝贺,庆祝丰收。

⑨一饱还忧与愿违:指虽然有了丰收的果实,但担心丰收之后仍会有灾祸降临。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当时作者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令。

首联“枕上作时闻临海四明皆大水”,写诗人听到临海、四明一带发生大水的消息后,心情沉重。颔联“抚枕时时犹叹欷,阨穷已极畏凶饥”,写诗人躺在床上,时时还在叹息。他感叹自己处境艰难,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害怕发生饥荒。颈联“雨声淅沥孤斋冷,客梦萧条万里归”,写诗人独自躺在书房里,听着窗外淅沥的雨声,感到格外地凄凉。他的梦也变得空荡无物,好像要飘到万里之外才能找到归宿。尾联“山邑风雷移蜃穴,海城水潦半民扉”,写诗人在梦中看到山上的风雷把海里的蜃吹到了陆地上去,海城的水潦把城门淹了一半。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灾区人民的同情之情,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之感。尾联“如云秋稼方相贺,一饱还忧与愿违”写诗人在梦中看到农民们正在庆祝丰收,而他自己却担忧着未来的命运。

整首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灾区人民的同情之心以及对时局的忧虑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