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三十馀万岁,传者太山一毫芒。
春秋虽自鲁麟绝,礼乐盖先秦火亡。
孟轲财能道封建,孔子已不言鸿荒。
于虖易学幸未泯,安得名山处处藏。

【注释】

伏羲: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三十馀万:指伏羲氏活了三十余岁。太山一毫芒:泰山上只有一根毫毛那么粗的草尖。春秋:古代周朝的国名,是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的合称。麟:麒麟,吉祥的四足动物。鲁麟绝:鲁国麒麟绝迹。鲁国的麒麟,即麒麟阁上的麒麟,是汉代张衡在《东京赋》里提到的。礼乐盖先秦:礼乐制度,起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初期,故称先秦礼乐。鸿荒:远古时代。孟子:战国时儒家的代表人物,名轲。道封建:主张实行封建制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言鸿荒:指孔子已不再提倡这种制度。易学:指《易经》,又称《周易》。安得名山处处藏:《易经》是一部占卜书,古人认为其中包含了自然和宇宙的道理,所以希望它能够流传到各个地方,到处都有人研读。

【译文】

伏羲氏活了三十多万岁,他留下的《易经》只比泰山上一根毫毛那么细的草尖大一点。春秋战国时期虽然鲁国的麒麟绝迹(指春秋战国时孔子曾游历过鲁国),但礼乐制度还是保存着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的传统(指礼乐文化)。孟轲提倡的封建制度,是孔子早已不赞成的。现在幸运的是《易经》没有失传,我们哪里能想到,在名山之中到处都能有研习《易经》的人呢!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易经》的赞美之作,表达了他对伏羲《易经》和孔子学说传承的欣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