蛩声每续蝉声起,桐叶仍兼柳叶凋。
懒惰心情疏笔砚,久长生计属渔樵。
鬋茅旋补东厢屋,伐石新成北港桥。
物外高人来往熟,等闲折简也能招。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综合赏析。

第一句中的“蛩声”是蟋蟀的鸣叫,是秋天的象征,所以诗人说“每续蝉声起”。这里的“起”,是兴起的意思。这一句写出了秋意已深,蟋蟀在叫,蝉在叫,都是秋天的特征,所以说“南堂杂兴八首”是南堂的杂兴。而作者却说是“蛩声每续蝉声起”,这是用拟人的手法写的,意思是说蟋蟀和蝉都在叫,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催促着它们似的。“桐叶仍兼柳叶凋”这句的意思是梧桐树叶和柳树叶都落光了。这里也用了拟人的手法。梧桐树和柳树是秋天的代表植物,它们的叶子落光了,就表示到了深秋,这就进一步点明了时间。

第二句中的“懒惰心情疏笔砚”,这句的意思是:因为懒得动笔砚,所以写诗的心思也就淡漠了。“疏笔砚”是懒散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懒得拿起笔砚写诗,所以写诗的心情也就淡薄了。

第三句中的“久长生计属渔樵”,这句的意思是说:长久的生活生计应该归结到渔人和樵夫那里去。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因为懒得动笔砚,所以生活生计就交给渔人和樵夫去管了。“渔樵”是古代隐士的代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为我懒得动笔砚,所以生活生计就归结到隐士身上去。

第四句中的“鬋茅旋补东厢屋”,这句的意思是说:把头发上的草帽(即头巾)取下来修补东厢房的屋子。“鬋茅”是古代的礼帽。这句的意思是说把头上的草帽取下来修整东厢房的屋子。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懒得动笔砚,就把头发上插的草帽取下来修整东厢房的屋子了。

第五句中的“伐石新成北港桥”,这句的意思是说:砍伐石头建成了北港桥。“伐石”是指砍伐石块。这句的意思是说我把头上的草帽取下来修整东厢房的屋子后,又砍伐了石头建成了北港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懒得动笔砚,我又砍伐石头修造了北港桥。

第六句中的“物外高人来往熟”,这句的意思是说:隐居山野的人来往熟络。“物外”是指隐居山林的人,也就是隐士。“来往熟”是指熟悉、往来频繁。这句的意思是说隐居山野的人来往熟络。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懒得动笔砚,我又砍伐石头修造了北港桥,所以隐居山野的人来往熟络。

最后一句中的“等闲折简也能招”,这句的意思是说:随便写封信就能招来隐居山野的人。“等闲”是指随便、不经心的意思。“折简”是指写信。这句的意思是说:随便写封信就能招来隐居山野的人。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懒得动笔砚,我又砍伐石头修造了北港桥,所以随便写封信就能招来隐居山野的人。

【答案】

译文:蟋蟀叫声一声响,蝉声跟着响起来;梧桐树叶已经落尽了,柳树的叶子也飘落了。懒得拿起笔砚来写字,写诗的心情也淡薄了;东厢房的屋子需要修缮,北港桥需要修建。隐居山野的人来往熟络,随便写封信就能招来隐居山野的人。

赏析:“蛩声每续蝉声起,桐叶仍兼柳叶凋。”这两句是说,蟋蟀叫声响起,蝉声也跟着响起来了;梧桐树上的一片叶子落下,杨柳树上的两片叶子也落下来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蟋蟀和蝉同时发出声音,梧桐树叶和柳树叶同时落下。这两句诗以蟋蟀和蝉为衬体,突出了落叶这一主题,表现了深秋时节自然界万物衰败的景象。

“懒惰心情疏笔砚,久长生计属渔樵。”这两句是说,我懒得拿起笔砚来写字,我的生计应该归结到渔人或樵夫那里去。这两句诗意是说:我不愿意拿起笔砚来写字,我的生计应该归结到渔人或樵夫那里去。这两句诗以笔砚为衬体,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淡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鬋茅旋补东厢屋,伐石新成北港桥。”这两句是说,把我头上的草帽取下来修整东厢房子,砍伐石头建成了北港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把我头上的草帽取下来修整东厢房的屋子,又砍伐了石头建成了北港桥。

“物外高人来往熟,等闲折简也能招。”这两句是说,隐居山野的人来往熟络,随便写封信就能招来隐居山野的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隐居山野的人来往熟络,随便写封信就能招来隐居山野的人。这两句诗以隐居山野的人为衬体,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南堂杂兴八首”是《全唐诗》卷四百六十九中的一首诗名。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节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体现了一种清高脱俗的人生理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