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豁从教道字讹,负薪陌上且行歌。
古人亦自逢时少,吾辈何疑忤俗多。
山扫黛痕如尚湿,湖开镜面似新磨。
亦知大有掀髯处,无奈西流白日何。
【注释】
齿豁:齿落口缺。从教:任其。道字讹:说书人把“道”误读为“道”,故有此说。负薪:背着柴火,形容劳作。陌上:田间。行歌:一边走一边唱歌。古人亦自:古人也自,也即古来。逢时少:遇到时代机遇少。吾辈:我辈,指作者自己。何疑忤俗多:为什么总是与世俗不合呢?掀髯:捋须。
【译文】
雨后天空放晴,漫步湖塘边,
满口牙齿脱落,但任凭错读“道”为“道”,
背柴在田陌上,边走边高唱。
古来人们也自是,遇上好时光的不多,
而我和我的朋友们,为何总要与世俗相违拗,
山峦如黛眉还湿,湖水像新磨过似的明净。
也知道有那样的时候,可以捋起胡子大笑,
无奈西流的太阳,却始终不回头东望。
【赏析】
此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诗人贬官黄州期间。当时苏轼被派往湖州任知州、太守。此诗写于他赴任途中。首联说自己齿落口缺,但任凭别人错读“道”为“道”,仍继续在田间小路上行走吟唱。颔联点出自己的遭遇,指出古来人们也自是赶上好时光的不多,我和我的朋友们为何总要与世俗相违拗。颈联写自己看到的景象,山峦如黛,湖水如镜,都显得十分清新明亮。尾联写自己知道有那样的时候,可以捋起胡子大笑,无奈西流的太阳,却始终不回头东望。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以及内心的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