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雨狂风暮不收,燎炉薪暖复何忧。
如倾潋滟鹅黄酒,似拥蒙茸狐白裘。
大泽羁鸿来万里,高城传漏过三筹。
明朝会看稽山雪,莫为冲寒怯上楼。

【注释】

拥炉:抱着火炉。急雨狂风:形容天气非常恶劣,大雨如注,狂风吹来。燎炉:点着火炉取暖。复何忧: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燎:用火烧。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鹅黄酒:指鹅黄色的酒。蒙茸:草茂密的样子。狐白裘:用狐狸的腋皮制成的衣服。大泽羁鸿:在大湖上受困的鸿雁。万里:一千里。高城传漏:在高处报时。三筹:古时候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四刻,共二十五刻(筹)为一更。稽山雪:指大雪。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他一生写了大量的反映边塞生活和边疆将士的诗篇,表现了他们英勇善战、不畏艰险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思乡之情以及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而生动的边塞雪景图,表达了戍边军士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战争的厌倦之情。

第一句“拥炉”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处境,即在严寒的冬夜中,抱着火炉取暖。这里,“拥炉”一词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寒风凛冽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态度。

第二句“急雨狂风暮不收”,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大雨如注,狂风肆虐,整个天地都变得混沌一片。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却能泰然自若地坐在火炉旁,这足以说明他的胸怀坦荡,不为外界所动。

第三句“燎炉薪暖复何忧”,则是作者的内心独白。他感叹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并不感到忧愁。因为他知道,只要心中有火,就能驱散所有的寒冷。这里的“燎炉”一词,既是一种物理现象的描述,也寓意着内心的光明与希望。

接下来的两句诗,更是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壮阔的雪景中。“如倾潋滟鹅黄酒,似拥蒙茸狐白裘”,诗人以鹅黄酒和狐白裘作为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雪景的美。这里的“潋滟”一词,形容酒色泛光流动;“狐白裘”则是指用狐狸腋下的皮毛制成的裘衣,象征着高贵和温暖。这些意象的叠加,使得整首诗的画面更加鲜明,更具感染力。

最后一句“大泽羁鸿来万里,高城传漏过三筹”,则是对整首诗的升华。诗人以大泽中的鸿雁自喻,表达了自己虽身处异地,但仍心系家乡的情感;而高楼上传来的钟声则暗示时间的流逝,让人不禁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这首诗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幅壮阔而生动的边塞雪景图,同时表达了戍边军士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战争的厌倦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又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