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年光景易骎骎,屏迹江村不厌深。
新麦熟时蚕上簇,晚莺啼处柳成阴。
短檠已负观书眼,孤剑空怀许国心。
惟有云山差可乐,杖藜谁与伴幽寻。
【诗句释义】
残年光景易骎骎,屏迹江村不厌深。
新麦熟时蚕上簇,晚莺啼处柳成阴。
短檠已负观书眼,孤剑空怀许国心。
惟有云山差可乐,杖藜谁与伴幽寻。
【译文】
年岁将尽,岁月如梭。隐居在远离尘嚣的乡村,不嫌其深。
新麦成熟时,蚕儿簇簇而聚;傍晚时分,黄莺啼叫,柳树成荫。
虽然只有一盏昏弱的灯火,但还能看书;心中怀着报效祖国的壮志。
唯有云山能让人感到愉悦,但无人陪伴我一起漫步于山林之中。
【注释】
- 残年:即晚年、暮年时期。
- 易骎骎:形容岁月流逝迅速。
- 屏迹:隐退、隐居。
- 晚莺啼处:傍晚时分,黄莺啼叫。
- 短檠:指油灯或者蜡烛之类的照明工具。
- 许国心:指有报效国家的决心或意愿。
- 云山:指高耸入云的山峰,此处代指山水之美。
- 杖藜:拄着拐杖。
- 幽寻:在山林中静默地寻找、漫步。
【赏析】
此诗为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晚年生活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诗中的“残年”一词,既指诗人的年龄渐长,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首联“残年光景易骎骎,屏迹江村不厌深”,诗人通过“残年”这一关键词,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伤。同时,“屏迹江村不厌深”,展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态度,不愿过深的喧嚣,只愿在宁静的乡村中度过余生。这里的“江村”指的是靠近江河的村落,诗人选择在这里隐居,可能是为了远离尘世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
颔联“新麦熟时蚕上簇,晚莺啼处柳成阴”,描绘了乡村生活中的两个场景,一方面是农民收获新麦时的忙碌,另一方面是黄莺鸣叫着、杨柳摇曳生姿的自然景色。这两个画面相互映衬,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深眷恋。
颈联“短檠已负观书眼,孤剑空怀许国心”,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只有微弱的灯光,但诗人仍然坚持读书,表明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追求。同时,诗人内心怀有为国家效力的壮志,这种情怀是他晚年生活中的重要支撑。
尾联“惟有云山差可乐,杖藜谁与伴幽寻”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向往和孤独感。他希望能在云山中得到片刻的慰藉,但又感叹没有人可以陪伴他一起去领略自然的美。这种孤独感和对自然美的向往,构成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既有对时间的感伤,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