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枝倾倒不成丛,桐叶凋零已半空。
自是老来多感慨,不应萧瑟为秋风。
【注释】九月:指农历九月初。晦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重阳节。四首:本诗共四句。菊枝:泛指秋菊。桐叶:泛指梧桐树叶。凋零:衰败零落。自是:自然就是。应(yīng):通“荫”,遮蔽。萧瑟:凄凉。
【译文】菊花枝头已经倒伏不成丛,梧桐叶子半枯不落已空了。人到老年本来就多感慨,不必因为秋风萧瑟而伤感。
【赏析】此诗为重阳节作的咏叹,抒发了诗人在节日里对人生衰老的感慨。
首联写菊花与桐叶,以物喻人,借景抒情。菊花虽经风霜,但依然傲骨挺拔;桐叶虽已凋零,但仍绿意盎然。这两句以菊比老,以桐比壮,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诗人由菊花、桐叶联想到自己,说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有傲骨,不甘示弱,表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颔联写菊花与桐叶,以物喻人,借景抒情。诗人说,菊花枝条倒下不成簇,梧桐树的叶子已落下一半,这是自然现象,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诗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自己虽然老了,却仍然怀有壮志,不愿像菊花那样枯萎,更不会像梧桐叶那样凋零。这里,“菊枝”和“桐叶”是诗人自指,诗人用菊比己,以桐自喻,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颈联直抒胸臆。诗人说,人生自古就有很多感触,不必因为秋风萧瑟而伤感。这里的“感慨”,既包括对自己一生坎坷经历的感受,也包括对时世变迁的感慨。诗人认为,人生自古就有悲喜交加的情感体验,不必因为秋风萧瑟而伤感,表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此诗语言平淡朴实,感情真挚深沉。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同时,诗人还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