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筇行乐出柴荆,雪意阑珊却变晴。
林际已看春雉起,屋头还听岁猪鸣。

【注释】

北园:即北郭,在汴京城内。杂咏:指作者所写杂体诗。柴荆:柴门。阑珊:残败的样子。岁猪:即除夕的“守岁”时燃放的爆竹。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徽宗宣和年间。诗人以闲适之笔,描绘出一幅北郭雪霁春归的图景。

首句“短筇行乐出柴荆”,意思是说,我带着一把短筇(一种用藤条做的手杖),踏着雪地,来到城外的柴门旁,去游玩了。“筇”是竹子做的拐杖。“行乐”指游乐。“柴荆”指篱笆门。这里用典,“短筇”是晋代陶潜《与子俨等疏》中的“采薇”,而《庄子·让王》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在雪中漫步,来到城外柴门旁,开始了他的游历活动。

次句“雪意阑珊却变晴”,意思是说,尽管大雪将至,但雪意已经逐渐消减,天气也渐渐地放晴了。“阑珊”是形容雪意消减,由浓转淡。“却”字写出了天气由阴转为明的变化过程。“晴”字则写出了雪后天空由白渐红的景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虽然大雪即将来临,但雪意已经逐渐消减,天气也渐渐地放晴了。

三、四句“林际已看春雉起”,意思是说,在树林的尽头,可以看到春天野鸡从巢中飞出的情景。“雉”就是野鸡。“屋头还听岁猪鸣”,意思是说,在房屋的顶上还可以听到除夕之夜人们燃放爆竹的声音。“岁猪”是指除夕之夜燃放的爆竹声,“屋头”指屋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在树林的尽头可以见到春天野鸡从巢中飞出的场景,而在房顶上还可以听到除夕之夜人们燃放爆竹的声音。

这首诗描写了冬末春初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欣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