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十古来稀,行年九十固应衰。
已兴工部耳聋叹,更和文公齿落诗。

注释:

七十八十是高龄,自古以来就很罕见;年纪九十应该衰老。

已经兴叹工部的耳聋病,再和文公的齿落作诗。

译文:

七十八十古来稀,行年九十固应衰。

已兴工部耳聋叹,更和文公齿落诗。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杂赋十二首》之一。全诗以“七十八十”为开头,描绘了古人对长寿的期望和祝福,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首句“七十八十古来稀”,意为七十和八十岁的人很少见,这是古人对于长寿的一种期待和祝福。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条件差,人们的平均寿命较短,因此,七十八十被视为高寿。这种观念在古代文人中尤为普遍,他们认为长寿是福气,能够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和精神满足。

第二句“行年九十固应衰”,则是对上句的进一步阐释。这里用“行年”一词,指的是年龄。九十岁是人生的暮年,也是自然规律的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会逐渐衰老,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因此,九十岁被认为是衰老的象征,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感慨。

接下来两句“已兴工部耳聋叹,更和文公齿落诗”,则是作者自己的感叹和创作。工部,是指杜甫,杜甫有一首著名的诗《赠韦左丞》中写道:“我衰竟谁陈?”意思是我已经老了,该向谁倾诉呢?这里的“兴”字,可能是指引发、激发的意思。杜甫晚年耳聋,无法听到声音,只能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李商隐则将自己的齿落之痛与杜甫的耳聋相联系,共同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古人的长寿和衰老的描绘,以及自己的感受和创作,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疾病和衰老的深刻认识和感慨。它不仅是对古人的赞美和敬仰,也是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和总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