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堂堂七尺身,本与圣哲均称人。
唐虞乃可让天下,光被万世常如新。
哀哉末俗去古远,斫丧太朴浇全淳。
豆羹箪食辄动色,攘窃乃至忘君亲。
锱铢必先计利害,讵肯冒死求成仁。
不欺当从一念始,自古孝子为忠臣。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感寓
人生堂堂七尺身,本与圣哲均称人。
唐虞乃可让天下,光被万世常如新。
哀哉末俗去古远,斫丧太朴浇全淳。
豆羹箪食辄动色,攘窃乃至忘君亲。
锱铢必先计利害,讵肯冒死求成仁。
不欺当从一念始,自古孝子为忠臣。译文
人生堂堂七尺身,本与圣哲均称人。
比喻人生应该像唐尧、虞舜那样,能够拥有美好的品德和崇高的理想。
唐尧、虞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君明主,他们治理国家以民为本,注重道德修养,提倡仁爱,倡导和谐,因此能够得到天下人的尊敬和赞誉。
哀哉末俗去古远,斫丧太朴浇全淳。
感叹如今的社会风气已经远离了古代,人们的道德观念已经被破坏,只剩下了表面的繁华而失去了内在的质朴。
末俗是指末世社会风气,斫丧太朴是指破坏了原始的道德风尚,浇全淳是指使淳朴的人变得圆滑而不单纯。这里的“太朴”指的是古人所追求的自然无为、纯真朴实的生活状态,而“浇全淳”则是指现在的社会风气使人失去了这种纯朴和真诚。
豆羹箪食辄动色,攘窃乃至忘君亲。
看到简单的食物(豆羹),就会感到欣喜;听到别人议论自己(攘窃),甚至会忘记自己的君王和亲人。
这里的“攘窃”指的是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它不仅损害了他人的权益,也败坏了自己的品德。
锱铢必先计利害,讵肯冒死求成仁。
每做一件事都要计较得失,绝不会为了成就仁义而不顾后果。
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人们过于注重功利,而忽略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不欺当从一念始,自古孝子为忠臣。
不欺从一念开始,自古以来的孝顺子孙都是忠诚的臣子。
这里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只有内心诚实无欺,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今社会风气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道德沦丧的忧虑和对古人美德的怀念。同时,也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坚守内心的诚实和善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