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议在天下,如人有元气。
平居失护养,一旦可胜讳。
神丹卒难求,百疾起如猬。
奄奄息仅属,熟视吁可畏。
大义在春秋,遗迹悲汉魏。
君看徐孺子,底物视富贵。
译文:
天下公论在,如同人有元气。
平日不保养,一旦可胜讳。
神丹难求得,百疾生如猬。
奄奄息仅属,熟视吁可畏。
大义存春秋,遗迹悲汉魏。
君看徐孺子,底物视富贵。
注释:
- 公议在天下:天下之事,众人的看法和议论都在其中。
- 有元气:比喻人具有生命力。
- 平居失护养:平日缺乏保养和养护。
- 一旦可胜讳:一旦出现问题,人们会极力掩饰或避免。
- 神丹卒难求:神仙的丹药很难求得。
- 百疾起如猬:各种疾病都像刺猬一样密集出现。
- 奄奄息仅属:形容生命垂危,只剩下微弱的气息。
- 熟视吁可畏:仔细一看,令人感到可怕。
- 大义在春秋:伟大的道德和正义存在于《春秋》之中,即指儒家经典。
- 遗迹悲汉魏:汉朝和魏朝的遗迹让人感到悲痛。
- 徐孺子:指东汉时期隐士徐庶(字元直),他拒绝出仕,以隐居自守为荣。
赏析:
这首《斋中杂兴十首》是一首表达诗人对于人生、命运和价值的思考的诗歌。诗中通过对比“公议”与“元气”、“平日”与“旦夕”、以及“神丹”与“百疾”等事物,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死、贵贱、荣辱等观念的思考。
诗中“大义在春秋”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道德和正义,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人格和行为的道德要求。
最后两句“君看徐孺子,底物视富贵”,则是以徐孺子为例,强调了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财富和地位,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这种观点鼓励人们追求精神的充实和道德的提升,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