洚水初平时,草木充九州。
禽兽孳育繁,与人为敌雠。
于时圣人作,日夜为民忧。
思有以胜之,食肉而服裘。
然后人奠居,禾黍岁有秋。
岂知千载后,戕杀无时休。
一食刀几赤,百味供膳羞。
豪侈方相夸,哀哉非始谋。

【注释】:

1)杂感五首:即《杂兴五首》,是杜甫的组诗。

2)入州府:指当官。

3)“洚水”句:(洪水)初平。

4)充九州:充满整个中国。

5)孳(zī):繁殖,滋生。繁:多。

6)敌:仇敌,敌人。雠:仇人。

7)圣人作:指尧舜禹等圣王治理天下。

8)日夜为民忧:日夜忧心忡忡,忧虑人民疾苦。

9)胜:制服,战胜。

10)奠居:安居。

11)禾黍(shǔ xiù)岁有秋:《诗经·七月》有云:“七月食新稻,八月断暑衣。”禾黍,指粮食,这里泛指农作物。

12)非始谋:不是当初的谋划。

【赏析】: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9),时年杜甫在夔州,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及对未来的期望。

第一联“洚水初平,草木充九州”,开篇便以“洚水”二字点题,“初平”表明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草木充九州”则描绘了当时的国家面貌。

第二联“禽兽孳(zī)育繁,与人为敌雠(chóu),于时圣人作,日夜为民忧”,承接上文,进一步描绘了战乱时期的景象。在这里,“禽(qín)兽”指的是野生动物,“孳(zī)育繁”则是形容它们繁衍迅速;“为敌雠”则是指它们成了人们的仇敌。“于时圣人作”则是指此时出现了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圣明之君来拯救国家,“日夜为民忧”。这里的“圣人”指的是古代的圣贤君主,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而日夜操劳。

第三联“思有以胜之,食肉而服裘(qiú),然后人奠居,禾黍岁有秋”,则是说诗人想到了要战胜这些野兽的办法——那就是让人们能够安身立命,享受和平的生活。这里的“胜之”可以理解为通过武力或智慧来打败它们,使人们不再受威胁;“食肉而服裘”则是说有了足够的食物和衣物来抵御严寒,让人们能够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人奠居”则是指人们可以安居乐业,不再受到战乱的干扰。最后,“禾黍岁有秋”则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农作物也能够得到丰收,人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第四联“岂知千载后,戕杀无时休”,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后果的担忧。这里所说的“戕杀”并非字面意思上的伤害,而是比喻战争带来的破坏。诗人担心这样的后果会持续千年万代,永远不会停止。

最后一联“一食刀几赤,百味供膳羞”,则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旨在强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痛苦和损失。这里的“刀几赤”可以理解为用刀子切菜时不小心切到手指头流血;“百味供膳羞”则是说菜肴中的各种味道都变成了人们的痛苦记忆。这种描述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整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却涵盖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各种灾难: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生活的困苦。同时,诗人也没有回避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他既看到了圣明之君的存在和努力,也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既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也看到了它的危害性。然而,他也深知要想真正消除这场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