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鸣布谷,月落鸣子规。
一气之所感,彼亦不自知。
架犁最晚至,适当农事时。
丁壮戴星出,力作孰敢迟。
鸣者既有警,闻者得以思。
乃知失时辈,强聒终何为。
百舌亦能言,今默乃其宜。
我作时鸟篇,用继豳人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时鸟》。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日出鸣布谷,月落鸣子规。
- 太阳升起时,布谷鸟就唱起歌来;夜晚月亮落下时,子规鸟也唱起歌来。
-----
一气之所感,彼亦不自知。
- 天地间万物都受到自然的感应,鸟儿也不知道。
架犁最晚至,适当农事时。
- 因为农夫需要赶在最后一天完成耕作播种。
丁壮戴星出,力作孰敢迟。
- 男丁们带着星星出门,努力工作谁还敢拖沓?
鸣者既有警,闻者得以思。
- 当鸟儿发出警报时,听到的人会有所反思。
乃知失时辈,强聒终何为。
- 这才知道那些错过时机的人,徒劳地争论有何意义?
百舌亦能言,今默乃其宜。
- 百舌鸟虽能说话,现在却保持沉默才是它最合适的地方。
我作时鸟篇,用继豳人诗。
- 我创作了这首《时鸟》诗,是为了继承周代诗人《诗经》中的内容。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鸟类在不同时间段的行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自然法则不可违逆的感慨。同时,通过对比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反映了杜甫对于农业劳动的重视以及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全诗以“时”为核心概念,通过对不同时间段内鸟类行为的描写,引出对人类行为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