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池塘沸,鸡头美可烹。
香囊连锦破,玉指剥珠明。
叶皱非莲盖,根甘似竹萌。
不应徒适口,炎帝亦曾名。
【注释】
- 鸡头:即莲子,可食用的果实。
- 香囊连锦破:用香料制成的袋子,像锦一样美丽。
- 玉指剥珠明:形容手如玉般细腻,能够轻松地剥去莲子上的壳。
- 叶皱非莲盖:莲子的外壳(莲蓬)皱褶不是像莲花一样有光泽。
- 根甘似竹萌:莲子的根像竹子一样的嫩芽一样,味道甘甜。
- 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也被认为是中国的上古帝王之一。
- 徒适口:仅仅满足口腹之欲。
- 名:名词作动词,闻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池塘边采摘莲子的情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莲子的美丽及其与炎帝的联系。诗人通过对莲子的描绘,不仅赞美了其美味,更表达了对自然美和劳动成果的欣赏,同时也暗示了食物与文化的关联。
首句“三伏池塘沸,鸡头美可烹”,描绘了炎热的夏天,池塘水面沸腾的景象,同时点出莲子(鸡头),因其美味而值得烹煮。这里的“鸡头”指的是莲子,象征着珍贵的食材。
接下来的诗句,如“香囊连锦破,玉指剥珠明”,通过形象的比喻,将剥去莲子壳的过程比作用香料袋装点锦绣,形容手如玉般细腻,能够轻松地完成这个动作。这两句诗不仅展示了采摘莲子的过程,还赋予了一种优雅、精致的美感。
第三句“叶皱非莲盖,根甘似竹萌”则进一步描述了莲子的特点。莲子的外壳(莲蓬)皱褶,并非如同莲花那般光泽;但莲子的根部,却有着竹子般嫩绿而甘甜的味道。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既突显了莲子的特性,又增加了诗的趣味性。
末句“不应徒适口,炎帝亦曾名”是对整首诗的总结。诗人认为,莲子不仅仅因为美味而受到喜爱,它还是神农炎帝时代所重视的食物,代表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依赖。通过这句,诗人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这首诗通过对夏日池塘边采摘莲子的场景进行描写,不仅赞美了莲子的美味,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其与自然和文化的联系,传达了对劳动成果的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