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逢晴日破阴霾,望极西南瘴海涯。
夷狄古今常反覆,朝廷终始务绥怀。
何时良将收铜柱,不日孱王弃𧀎街。
惆怅藤桥兵死鬼,年年沙上哭坟骸。
【注释】
①安南海口:指今广东湛江市安铺港,为古代通往南洋的必经之地。
②瘴海涯:南方多瘴,故称南方为瘴海。
③夷狄:古代对南方各部落、民族的称呼。反覆:反复无常,指叛乱。
④孱王:懦弱无能之君,这里指五代时的南汉国君刘晟。𧀎街:即“瑇瑁街”,在今广州越秀山上。
⑤藤桥兵:即藤桥兵变,指唐末朱温杀宰相崔胤的事。兵死鬼:即“鬼兵”,指士兵死亡的鬼魂。
⑥沙上哭坟骸:形容人民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死后无处埋葬,只能到沙滩上哭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安南海口观海时有感而作,借咏史抒怀,寄寓着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中以安南海口为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之心。
首联写景:“喜逢晴日破阴霾,望极西南瘴海涯。”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在安南海口观海时的所见所闻。他欣喜地发现晴朗的日子已经赶走了阴沉的天气,眼前是辽阔的大海,远眺西南方向,那遥远的瘴气弥漫的海域便是南方边陲。“晴日”、“阴霾”对比鲜明,突出了安南海口的景色特点;“西南瘴海涯”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画面。
颔联抒发感慨:“夷狄古今常反覆,朝廷终始务绥怀。”“夷狄”指的是南方各部落、民族,“反覆”在这里有反复无常的意思,“朝廷”则是指封建统治阶级。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南方各部落、民族自古以来就经常反叛,但无论怎样变化,始终都是如此,而统治者们从始至今都致力于巩固政权、安抚百姓,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南方各部落、民族的桀骜不驯,也表现了统治者们的无奈与悲哀。
颈联表达愿望:“何时良将收铜柱,不日孱王弃𧀇街。”“铜柱”是古南越国的城名,“𧀇街”是古南越国的集市,这里指代南方地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问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收复南方地区的领土,不日又出现一个懦弱无能的君主放弃治理南方。这里的“何时”和“不日”都是虚词,用在这里是为了加强语气,表现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
尾联抒发哀叹:“惆怅藤桥兵死鬼,年年沙上哭坟骸。”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让人感到惆怅的是那些在藤桥上牺牲的士兵们的亡灵都在每年的沙滩上痛哭哀悼,年复一年,无休无止。这里的“惆怅”是形容词,用在这里是为了强调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哀愁。这里的“藤桥”、“沙上”都是实词,用在这里是为了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最后,诗人感叹说:“年年沙上哭坟骸”,意味着南方地区的战争仍然不断,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整首诗通过描绘安南海口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和希望。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有思想上的深度,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