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一室坐清虚,又见西风到客居。
老去身心便懒惰,人来情意任亲疏。
从僧借地秋移菊,与佛分镫夜读书。
幽事复为行计夺,去留端的合何如。

【注释】

  1. 萧然一室坐清虚:形容环境寂静,心情舒畅。
  2. 又见西风到客居:意思是说西风吹来了秋天的寒意,也吹来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3. 老去身心便懒惰;“身心”指人的身体和精神。“懒惰”指不勤快、不积极。“便”表结果。
  4. 人来情意任亲疏:意思是说当有客人来访时,他的情感态度会随其与自己的亲密程度而改变。
  5. 从僧借地秋移菊:意思是说在僧人那里借来一块土地种菊花。
  6. 与佛分镫夜读书:意思是说用佛像下的灯代替自己的灯火,在夜晚读书学习。
  7. 幽事复为行计夺:意思是说这些静谧美好的事物,又为自己出行的打算所侵占。
  8. 去留端的合何如:意思是说离开或者留下,到底应该怎么样呢?
    【赏析】
    《八月旦日永定寺作》,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诗人在永定寺中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首联“萧然一室坐清虚,又见西风到客居”,描绘出一个空寂、宁静的环境,诗人坐在清虚的屋子里,又见到了西风吹过他的客居,这既是一种视觉上的描绘,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这里的“萧然一室”和“清虚”都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坐”;“客居”则是一个名词,表示诗人的住所或居住之处。通过这两个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同时,“又见西风到客居”这句话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秋季的到来使得诗人更加感到寒冷和孤寂。
    颔联“老去身心便懒惰,人来情意任亲疏”。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心会变得懒惰,而对于人情世故的感知也会变得更加敏锐和敏感。这里的“老去”是指年龄的增长,“身心便懒惰”则是一种比喻,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变得懒散和不积极。而“任亲疏”则是形容诗人对于人情世故的理解,他认为人们在交往中应该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颈联“从僧借地秋移菊,与佛分镫夜读书”,则描绘了诗人在寺庙中的活动。他向僧人借了一块土地来种植菊花,晚上则借着佛像下的灯光读书学习。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生活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学问的热爱。这里的“借地”和“分镫”都是一种动作描述,而“秋移菊”和“夜读书”则分别描述了具体的行动。
    尾联“幽事复为行计夺,去留端的合何如”,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选择的思考。他认为那些静谧美好的事物,又会为他出行的计划所侵占,因此他对是否离开或者留下感到迷茫。这里的“幽事”指的是那些安静美好的事情,而“行计夺”则是一种比喻,表示这些美好的事情被出行的计划所占用。而“端的合何如”则是诗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他不知道应该如何做出决定。
    这首诗通过对生活环境、情感态度和生活选择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