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与仙岩邻,未悉仙岩路。
片棹偶相及,山僧频礼数。
指点觅馀迹,行行道其故。
是为梅雨潭,排空成瀑布。
常生六月寒,輶轩每相顾。
嗟哉往来者,宁不忝尸素。
【注释】止斋:即“止事斋”,指朱熹讲学的地方。仙岩:在今福建省武夷山,是朱熹讲学的场所之一。片棹:一叶小舟。山僧频礼数:山中僧人频频行礼致意。余迹:遗迹,这里指瀑布。道其故:追溯其原因。梅雨潭:武夷九曲溪的一段,有瀑布。排空成瀑布:瀑布高悬于峭壁之上,直冲云霄。常生六月寒:瀑布水从高处流下,发出轰鸣声,使人感到寒冷如六月。輶轩(you xuan):古代一种轻便的车,用来运载书简等物。相顾:相互看顾。嗟哉:叹息声。往来者:来往的人们。宁不忝尸素:难道不辜负圣贤之志吗?
【赏析】
此诗为朱熹游武夷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武夷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
首句“居与仙岩邻,未悉仙岩路。”诗人与仙岩毗邻而居,却未曾熟悉过仙岩的路。这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仙岩的陌生感,也引出了下文对仙岩景色的描绘。
次句“片棹偶相及,山僧频礼数。”诗人乘着一叶小舟,偶然间来到了仙岩。在这里,他遇到了山中的僧人,他们频频行礼致意,表现出了对诗人的热情款待。这一句进一步描绘了仙岩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氛围。
“指点觅馀迹,行行道其故。”诗人在山中游览,寻找着瀑布的痕迹。他沿着山路前行,追溯瀑布的原因。这里的瀑布高悬于峭壁之上,直冲云霄,气势磅礴。同时,诗人还发现了一处名为梅雨潭的景点,它位于九曲溪的一段,有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发出轰鸣声,令人感到寒冷如六月。
末句“是为梅雨潭,排空成瀑布。常生六月寒,輶轩每相顾。”诗人总结了自己对梅雨潭的感受。他认为梅雨潭之所以被称为“排空成瀑布”,是因为它的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形成了壮观的景象。同时,他也感叹道:“常生六月寒,輶轩每相顾。”这里的“輶轩”是指古代一种轻便的车,用来运载书简等物。诗人用它来比喻自己的心境和感受,表达了他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游历武夷山的所见所闻,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它体现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