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肠得酒作雷鸣,痛饮狂歌不自程。
坐上波澜生健笔,归来钟鼓动严城。
不应此地淹鸿业,盍与吾君致太平。
伏枥壮心犹未已,须君为我请长缨。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1084年(宋元丰七年)任密州知州时所作。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韵脚分别为“鸣”、“程”、“城”和“缨”。
逐句释义及赏析:
- 饥肠得酒作雷鸣,痛饮狂歌不自程。
- 饥肠得酒作雷鸣:比喻酒量极大,仿佛饥饿的肚子喝下酒后立刻爆发出如雷的声音。
- 痛饮狂歌不自程:形容饮酒至痛快,歌声高昂激昂,以至于声音高亢到连自己的节奏都忘怀了(“不自程”意指忘记自我)。
- 注释:“雷鸣”和“程”都是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豪放的饮酒方式以及其畅快的心情。
- 赏析:此句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奔放的追求,通过强烈的感官体验来传达内心的澎湃情感。
- 坐上波澜生健笔,归来钟鼓动严城。
- 坐上波澜生健笔:形容文人墨客在宴会上文思泉涌,犹如海面上的波涛般汹涌。
- 归来钟鼓动严城:描述夜晚返回时,城门上敲钟的声音响亮,暗示着城市中繁忙的生活和严肃的氛围。
- 注释:这里“波澜”和“钟鼓”都是用来形容文人笔下的生动画面,而“严城”则指的是繁华都市的景象。
- 赏析:此句反映了苏轼作为一地方官在忙碌之余还能享受文学创作,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描写能力。
- 不应此地淹鸿业,盍与吾君致太平。
- 不应此地淹鸿业:表示作者认为自己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个人的成就,而是应当为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
- 盍与吾君致太平:建议自己与君王共同努力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 注释:此句中的“淹鸿业”和“致太平”都是积极向上的建议,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
- 赏析:苏轼在此表达了他的远大理想,即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希望能为国家带来长久的安宁和繁荣。
- 伏枥壮心犹未已,须君为我请长缨。
- 伏枥壮心犹未已:形容尽管年纪渐长,但心中的雄心壮志并未减退。
- 须君为我请长缨:请求友人帮助自己实现远大的志向,如同古代将领寻找长绳一样,象征着需要有力的支持。
- 注释:“长缨”通常用来指代可以拉长并用来作战的长绳,此处借喻实现伟大事业所需的条件或助力。
- 赏析:这句诗体现了苏轼对自己未来的期望与信心,同时也显示了他愿意寻求志同道合者的支持。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豪放洒脱、关心国家大事的性格。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