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牧羊儿,不识奇字书。
君王事边头,无亦官帑虚。
慨然分家资,补国何勤渠。
讵有忠于君,而谓不学欤。
毋令败群语,缑氏果有馀。
惜哉封禅主,更欲取名誉。
岁晚责缘饰,宜其返田闾。

【注释】

河南牧羊儿:指在河南当官的人。不识奇字书:不认识奇字。君事边头:君,君主;事,侍奉;边头,边境。无亦官帑虚:难道是因为国库空虚吗?慨然分家资:慷慨而分配家庭资产。补国何勤渠:补充国家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呢?讵有忠于君,而谓不学欤:岂能说他们没有忠诚(为君主效力)而说他们没读书学习(知识渊博)。毋令败群语,缑氏果有馀:不要让那些败坏风气的言论存在,就像缑氏那样富余了。封禅主:汉武帝曾于公元前120年和公元前116年两次东巡泰山,并举行隆重的封禅仪式;这里指汉武帝。岁晚责缘饰,宜其返田闾:到了晚年还要求修饰打扮,应当返回乡里。

【译文】

河南牧羊的官员,不认识奇字,侍奉君主却不知节俭。慷慨地分配家财,为国家出力又何必费心。怎能说他们没有忠诚,却说他们没有读书学习。不要让那败坏风气的言论存在,就像缑氏那样富余了。可惜的是被封为祭坛的君主,又想去追求名誉。到年老的时候还要讲究修饰打扮,应该回到乡间去。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杂兴三十九首》之一,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只注重享乐、荒淫误国的不满和批评。

诗的前四句“河南牧羊儿,不识奇字书。君王事边头,无亦官帑虚。”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位河南的牧羊人,不认识奇字,侍奉君主却不知节俭。这里的“牧羊儿”指的是元稹自己,他自比为河南的牧羊人;“不识奇字书”,意指元稹不识字;“君王事边头”暗指唐宪宗时期对外用兵频繁,劳师费财;“无亦官帑虚”则指出朝廷的财政已经空虚,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

中间六句“慨然分家资,补国何勤渠。讵有忠于君,而谓不学欤。毋令败群语,缑氏果有馀。惜哉封禅主,更欲取名誉。岁晚责缘饰,宜其返田闾。”进一步阐述了作者的观点。他认为,那些官员们只是慷慨地分配家财,为国家出力又何必费心呢?难道他们没有忠诚之心,却认为没有学问吗?不要让那败坏风气的言论存在,就像缑氏那样富余了。遗憾的是被封为祭坛的君主,又想去追求名誉。到了老年还要讲究修饰打扮,应该回到乡间去。

最后两句“岁晚责缘饰,宜其返田闾。”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思想,指出到了晚年还要讲究修饰打扮,应该回到乡间去,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批判。

整首诗通过描绘牧羊人的画像,讽刺了当时的一些权贵人物,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