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盛词华,培本自武德。
投戈辟文馆,英士来翼翼。
访政讨典坟,分夜亡倦极。
当时瀛洲目,意气宁偪仄。
言诗到李杜,骚雅并区域。
为文至韩柳,秦汉等风力。
后世不推原,第赏纸上墨。
焉知昔人心,求效非顷刻。

杂兴三十九首,唐家盛词华,培本自武德。

投戈辟文馆,英士来翼翼。

访政讨典坟,分夜亡倦极。

当时瀛洲目,意气宁偪仄。

言诗到李杜,骚雅并区域。

为文至韩柳,秦汉等风力。

后世不推原,第赏纸上墨。

焉知昔人心,求效非顷刻。

翻译:
在唐朝鼎盛时期,文学繁荣昌盛。从唐朝开始培养人才,他们的基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当士兵们放下武器,进入文馆学习时,英才们纷纷前来辅佐国家。他们访问政事,研究典籍,不分昼夜地为国家效力。当时人们对他们的敬仰之情,足以让他们感到满足。

在唐朝,诗人和散文家们都以自己的诗歌和文章而自豪。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以及韩愈、柳宗元的文章,都被后人推崇。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才华,也展示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

后来的人们只看重这些文字的表面功夫,却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意义。他们只是简单地欣赏这些文字的美,而没有真正去理解它们的思想和情感。这种肤浅的审美观,使得人们无法真正理解和感受到古人的心声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唐朝盛世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和人才的赞美之情。他认为唐朝的文化繁荣是因为有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来培养人才,让英才们有机会为国家服务。他赞扬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以及韩愈、柳宗元的散文,认为它们都是千古绝唱。

他也批评了后来的人们只看表面功夫,而不去理解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他认为真正的学问应该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古人的心声。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文学和历史的理解与尊重,以及对后人的期待与希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