莓苔墙下斑斓长,烟霏谷口依稀上。
晨辉径奔鸟声来,夕影屡逢蟾魄晃。
杖拖瘦路鸣敲铿,天台庐阜着脚行。
中林稳置盘陀石,并坐不与孤云争。
疏红叠翠如先有,霜藤蔓缘惊蛇走。
枝枝叶叶巧相搀,岁寒俱是论心友。
庵前台上晴最嘉,数杯薄酒聊随茶。
客来劝主主劝客,醉倒冠履从欹斜。
且道如今夸甚处,见成不是虚排句。
堂前新展假山诗,约斋老子堂中住。
这首诗的标题是“山堂纪实”,作者是唐代诗人张蠙。这首诗记录了作者在山堂中的日常所见所感,通过对山堂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我们来看第一句:“莓苔墙下斑斓长,烟霏谷口依稀上。”这句诗描述了山堂周围的自然环境,墙壁上长满了莓苔,远处的山谷在烟雾中模糊可见。这里的“斑斓长”形象地描绘了莓苔的生长状况,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第二句:“晨辉径奔鸟声来,夕影屡逢蟾魄晃。”描述了山堂附近的早晨景象,阳光洒在小径上,鸟儿欢快地歌唱;傍晚时分,月光洒在地上,照亮了整个山林。这里的“晨辉”和“夕影”分别代表了一天之中的两个时段,而“径奔鸟声来”“月魄晃”则描绘了这些时段中的动态和静态美景。
第三句:“杖拖瘦路鸣敲铿,天台庐阜着脚行。”这句诗描绘了作者行走在山堂周围的山路上,用拐杖支撑着身体,听着清脆的脚步声。这里的“瘦路”形容山路崎岖不平,需要用手杖支撑;“铿”则形容步伐的坚定有力。
第四句:“中林稳置盘陀石,并坐不与孤云争。”这句诗描述了山堂附近的树林里,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它稳重地坐落在那里,不与天空中的孤云争夺风头。这里的“盘陀石”形容了石头的形状奇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第五至第八句:“疏红叠翠如先有,霜藤蔓缘惊蛇走。”这句话描绘了山堂周围的景色,山上的花朵和树叶色彩斑斓,仿佛已经存在很久;而霜藤蔓上的果实像蛇一样蠕动,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这里的“疏红叠翠”形容景色的美丽多彩,“霜藤蔓缘惊蛇走”则形象地描绘了霜藤蔓上的果实像蛇一样蠕动的情景。
第九至第十二句:“枝枝叶叶巧相搀,岁寒俱是论心友。”这句话描绘了山堂周围树木的形态各异,它们相互依偎、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的“枝枝叶叶巧相搀”形容树木间的亲密关系,而“岁寒俱是论心友”则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树木深厚的情感。
最后两句:“庵前台上晴最嘉,数杯薄酒聊随茶。”这句话描述了山堂前面的平台上,晴天最为宜人。作者在这里品茗赏景,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这里的“数杯薄酒聊随茶”展现了作者闲适的生活情趣。
第十三句:“客来劝主主劝客,醉倒冠履从欹斜。”这句话描绘了山堂中的客人们相互劝酒的场景,他们喝得醉醺醺的,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衣冠仪态。这里的“冠履”指的是帽子和鞋子,而“欹斜”则形容了他们喝得酩酊大醉的样子。
最后一语:“且道如今夸甚处,见成不是虚排句。”这一句是整首诗的总结,作者在询问自己:如今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这里并不是在炫耀自己的成就,而是以一种谦逊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作品。这里的“见成”指现成的事物,而“虚排句”则是指空洞无物的言辞。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堂周围的环境、景色和生活细节,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同时,它也传递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