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节物似西川,二月风光已不寒。
犹去清明三候远,忽惊烂漫一春残。
香随芳树频移席,晴爱遥山久凭栏。
却忆京华胜游处,常为暮景促归鞍。
秦州晚宴即席示诸宾僚
秦川节物似西川,二月风光已不寒。
犹去清明三候远,忽惊烂漫一春残。
香随芳树频移席,晴爱遥山久凭栏。
却忆京华胜游处,常为暮景促归鞍。
注释:
- 秦州:地名,今陕西东部一带。
- 节物:节日的景物、习俗。
- 西川:指四川地区,因四川古称西川,故用“西川”代指四川。
- 二月:春季开始的第二个月,通常指农历二月。
- 风光已不寒:景色宜人,没有寒冷的感觉。
- 清明: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天时节,通常在公历四月初或五月初。
- 三候:中国古代以十二生肖纪年,对应十二地支,每个地支有六个时辰。三个时辰为一候,共十二候,分别对应一年的气候特点。
- 烂漫:形容春天花朵绽放的样子。
- 一春残:春天即将结束的意思。
- 香随:随着……而来,形容香气随风飘来。
- 频移席:多次更换座位。
- 晴:晴朗的天气。
- 凭栏:倚着栏杆。
- 京华:指京城,古代对首都的称谓。
- 胜游处:美好游览的地方。
- 暮景:傍晚的景象,常用来形容时间流逝或事物衰老。
- 促归鞍:催促骑马回家,表示急于结束宴会。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通过描绘秦州的春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首句“秦川节物似西川”,以秦州之春与西川之春相似开篇,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第二句“二月风光已不寒”,点明了此时已是春天,气候宜人,没有寒冷之感。第三句“犹去清明三候远”,虽然还未到清明节,但春天的气息已经非常浓郁。最后两句“香随芳树频移席,晴爱遥山久凭栏”,描绘了作者在宴会上欣赏美景,心情愉悦的情景。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表现春天景色和情感的美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