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儿,放牛莫放涧水西,涧水流急牛苦饥。放牛莫放青草畔,牛卧得草儿亦懒。
儿懒随牛莫着鞭,几年力作无荒田。雨调风顺租税了,儿但放牛相对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全诗共有四句,每句七个字,韵律整齐,节奏鲜明。下面是对诗句的逐一解析和赏析。
1.第一句:“牧牛儿,放牛莫放涧水西”
- 关键词: 牧牛、涧水西
- 注释: 描述牧牛人的牧牛场景,强调不要在水流湍急的地方放牛,因为那里水流太快,牛会感到饥饿和痛苦。
2.第二句:“涧水流急牛苦饥”
- 关键词: 涧水、急、饥
- 注释: 描绘了由于涧水流速快导致的牛只因饥饿而受苦的情景。
3.第三句:“放牛莫放青草畔,牛卧得草儿亦懒”
- 关键词: 青草、畔、懒
- 注释: 描述了牛只在吃草时也会感到懒散,即使有食物也不积极吃草。这反映了牛的自然状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4.第四句:“儿懒随牛莫着鞭,几年力作无荒田”
- 关键词: 儿懒、随、着鞭、荒田
- 注释: 表达了一种哲理,即人应该像牛羊一样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涉它们的生活。同时提到没有适当的监督和引导,辛勤工作可能会变得无效,导致田地荒芜。
5.第五句:“雨调风顺租税了,儿但放牛相对眠”
- 关键词: 雨调风顺、租税、眠
- 注释: 描述了天气适宜,收成良好,农民能够轻松完成租税的情况。在这里,“儿”指的是农夫的儿子或助手,他可以安心地让牛休息,自己则去处理其他事务。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赏析:
这首小诗通过牧牛的场景,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它不仅是一个关于农耕生活的描写,更是对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诗中的“儿懒随牛莫着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想化理解,即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的节奏,而不是强行干预。此外,诗中也提醒我们,虽然现代文明发展了许多便利工具,但在某些情况下,自然的规律和节奏仍然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