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芃芃百尺堆,路人云此是丛台。
雨中漳浦明还灭,门外青山去又来。
歌啸且从今日乐,是非谁管后人哀。
靓妆袨服寻为土,不似昆明堑劫灰。

【注释】

丛台:即漳台,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北。荆棘:丛生杂树。芃芃:草木茂盛的样子。

百尺堆:指丛台的高峻。雨中:雨后。明灭:忽明忽暗。

门外:指从丛台望出去的景色。青山:代指丛台附近的山,去又来:形容山峦重迭回环,时隐时现,如人往来不定。

歌啸且从今日乐,是非谁管后人哀:意思是说,我在这里歌啸自娱,任凭后人评说,与自己无关。

靓妆袨服寻为土:指美女的盛装,被风吹去化为尘土。

不似昆明堑劫灰:意思是说,像昆明湖那样的湖水,虽然被敌人用作火药,但它本身却安然无恙,没有被烧焦,而这里的人却因为一时的欢乐,而葬送了美好的生命。

【赏析】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王柏时在临漳任知县。诗人在丛台游览,观赏了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并吟咏了丛台,表现了他游赏之乐和对历史的感慨之情。

首联“棘林百尺堆,路人云此是丛台。”写丛台周围生长着茂密的荆棘,高高的荆棘堆成了百尺的围墙,行人路过丛台时都以为是丛台自身。这两句以丛台周围的环境为背景,渲染出丛台的宏伟壮观,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感情基调。

颔联“雨中漳浦明还灭,门外青山去又来。”写丛台周围的自然景观,在雨中朦胧的阳光里,丛台显得若隐若现;而远处的青山则时隐时现地显现出来,宛如一个刚刚离去,又马上回来的游人。这两句以丛台周围的自然景物为背景,进一步渲染出丛台的雄伟壮丽,同时暗示出丛台的历史渊源。

颈联“歌啸且从今日乐,是非谁管后人哀。”写诗人在丛台上畅饮高歌,任凭后世的议论褒贬,与我无关。这两句话抒发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世事的淡然态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的超然洒脱。

尾联“靓妆袨服寻为土,不似昆明堑劫灰。”写丛台的美丽景致如同美女的盛装一样绚烂夺目,然而一旦毁于战火,便化为尘土,无法复原。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丛台的雄伟壮丽、历史悠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无常的感叹。

此诗通过描绘丛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渊源,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的超然洒脱。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