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珍膏玉不如,清香入体世间无。
若将龙麝污天质,终恐薰莸臭味殊。
【注释】
北苑:指唐玄宗时所设立的“北门学士院”,是皇家翰林院。珍膏玉:指用珍珠、玉石等制成的珍贵膏油。清香:这里指香气,即香。龙麝:指麝香,一种贵重香料。薰(xūn)莸(yóu):两种气味相投或相反的草本植物名。薰,即莸,这里指薰莸。
【赏析】
这首诗是讽刺诗。诗人借对龙麝、薰莸的比喻,说明人不可受外界的不良影响。
北苑珍膏玉不如,清香入体世间无。
若将龙麝污天质,终恐薰莸臭味殊。
【注释】
北苑:指唐玄宗时所设立的“北门学士院”,是皇家翰林院。珍膏玉:指用珍珠、玉石等制成的珍贵膏油。清香:这里指香气,即香。龙麝:指麝香,一种贵重香料。薰(xūn)莸(yóu):两种气味相投或相反的草本植物名。薰,即莸,这里指薰莸。
【赏析】
这首诗是讽刺诗。诗人借对龙麝、薰莸的比喻,说明人不可受外界的不良影响。
荼蘼牡丹时候出自《殢人娇》,荼蘼牡丹时候的作者是:张扩。 荼蘼牡丹时候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荼蘼牡丹时候的释义是:“荼蘼牡丹时候”意指春天即将结束、夏天即将来临的时节,其中“荼蘼”是春末开的花,而“牡丹”则是春天盛开的花朵,此处用以比喻春光逝去。 荼蘼牡丹时候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荼蘼牡丹时候的拼音读音是:tú mí mǔ dān shí hòu。
却道有出自《殢人娇》,却道有的作者是:张扩。 却道有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却道有的释义是:却道有:却,表示转折;道,说;有,存在。释义为“却要说有”。 却道有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却道有的拼音读音是:què dào yǒu。 却道有是《殢人娇》的第15句。 却道有的上半句是:问远能来否。 却道有的下半句是:荼蘼牡丹时候。 却道有的全句是:曾记年时,花间把酒。枉淋浪
问远能来否出自《殢人娇》,问远能来否的作者是:张扩。 问远能来否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问远能来否的释义是:询问远方之人能否来此相会。 问远能来否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问远能来否的拼音读音是:wèn yuǎn néng lái fǒu。 问远能来否是《殢人娇》的第14句。 问远能来否的上半句是:文园今病。 问远能来否的下半句是:却道有。 问远能来否的全句是:曾记年时
文园今病出自《殢人娇》,文园今病的作者是:张扩。 文园今病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文园今病的释义是:文园今病:指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因病辞官,此处借指诗人自己因病而感到忧伤。 文园今病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文园今病的拼音读音是:wén yuán jīn bìng。 文园今病是《殢人娇》的第13句。 文园今病的上半句是:春衫湿透。 文园今病的下半句是:问远能来否。
春衫湿透出自《殢人娇》,春衫湿透的作者是:张扩。 春衫湿透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春衫湿透的释义是:春衫湿透:指女子因悲伤或激动而泪水打湿了衣衫。 春衫湿透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春衫湿透的拼音读音是:chūn shān shī tòu。 春衫湿透是《殢人娇》的第12句。 春衫湿透的上半句是:枉淋浪。 春衫湿透的下半句是:文园今病。 春衫湿透的全句是:曾记年时,花间把酒
枉淋浪出自《殢人娇》,枉淋浪的作者是:张扩。 枉淋浪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枉淋浪的释义是:徒然流连,指徒然在某个地方徘徊留连。 枉淋浪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枉淋浪的拼音读音是:wǎng lín làng。 枉淋浪是《殢人娇》的第11句。 枉淋浪的上半句是:花间把酒。 枉淋浪的下半句是:春衫湿透。 枉淋浪的全句是:曾记年时,花间把酒。枉淋浪、春衫湿透。文园今病
花间把酒出自《殢人娇》,花间把酒的作者是:张扩。 花间把酒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花间把酒的释义是:花间把酒:在花丛中饮酒,形容在美景中畅饮,享受悠闲的生活。 花间把酒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花间把酒的拼音读音是:huā jiān bǎ jiǔ。 花间把酒是《殢人娇》的第10句。 花间把酒的上半句是: 曾记年时。 花间把酒的下半句是:枉淋浪。 花间把酒的全句是:曾记年时
曾记年时出自《殢人娇》,曾记年时的作者是:张扩。 曾记年时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曾记年时的释义是:曾记年时:曾经记得那时的岁月。 曾记年时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曾记年时的拼音读音是:céng jì nián shí。 曾记年时是《殢人娇》的第9句。 曾记年时的上半句是:故应招手。 曾记年时的下半句是:花间把酒。 曾记年时的全句是:曾记年时,花间把酒。枉淋浪、春衫湿透
故应招手出自《殢人娇》,故应招手的作者是:张扩。 故应招手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故应招手的释义是:故应招手:原本应该挥手示意。 故应招手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故应招手的拼音读音是:gù yīng zhāo shǒu。 故应招手是《殢人娇》的第8句。 故应招手的上半句是:对景忆良朋。 故应招手的下半句是: 曾记年时。 故应招手的全句是:多少胭脂,匀成点就。千枝乱
对景忆良朋出自《殢人娇》,对景忆良朋的作者是:张扩。 对景忆良朋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对景忆良朋的释义是:对景忆良朋:面对眼前的景物,怀念起远方的好友。 对景忆良朋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作品,风格是:词。 对景忆良朋的拼音读音是:duì jǐng yì liáng péng。 对景忆良朋是《殢人娇》的第7句。 对景忆良朋的上半句是:更光阴去骤。 对景忆良朋的下半句是:故应招手。
【注释】 擎:捧持,拿着。玉花头:比喻白牡丹。鞓红:指红绸子,这里指牡丹花的颜色。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好神仙,曾梦见神女自天而降,遂建“明堂”以祀之。李白被唐玄宗召入翰林院供奉皇家,号为“待诏翰林”。谪仙:指唐代大诗人李白。 【赏析】 这首诗的首句“擎玉花头取次妍”(把白色的牡丹花捧着在手里随意地欣赏)很形象生动,用一个“擎”字,写出了白牡丹的高雅与雍容华贵,又用一个“取次”二字
注释:在公家的烛光下观赏海棠花,直到海棠花进入梦乡。 就像春夜里的美人安睡一样,温柔的春风把美酒吹上脸颊,让它凝固成红色。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首句“从公烛下看花枝”,点出观花的时间与地点。第二句“直到海棠花睡时”,写尽了海棠的娇媚,也写出了诗人的怜爱之情。第三句“恰似玉人春枕稳”,化用了《红楼梦》中的一句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海棠花喻指美人,写出了海棠花的娇艳动人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以赋物之笔,绘出一幅“岩桂”。前两句写桂花在道旁绽放,诗人曾为它作过诗。后两句则写自己年老体衰,无病呻吟,只好借桂花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答案】 译文: 当年曾经赋过咏道旁的花,如今岁月侵蚀鬓发已斑白。 衰老病痛不能吟诵好诗句,只能凭靠桂花气味写出赞美的诗句。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赋物之笔,绘出一幅“岩桂”图景。开头两句写桂花在道旁绽放
【注释】 宣城乳梨:产于安徽泾县宣城的乳梨。性寒:指梨子性寒,不宜多吃。养生所忌:养生之道中忌讳吃性寒的食物。疏之:劝他少吃。予:我的自称。 【译文】 开花时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花落之后又供人们享用作为珍品。谁去医门考取功名?就担心蒸熟后会变成痴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友人的劝诫。宣城即安徽泾县,产有著名的“雪梨”。诗的前两句写雪梨的珍贵,后两句说如果贪吃梨子,就会变傻。这是一首咏物诗
《次韵子温惠双井茶二首其一》是宋代诗人张扩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对双井茶的描写,表达了对品茶艺术和生活情趣的赞美。全诗如下: 双井昆仍分不疏,渴中曾起病相如。 策勋未有涪翁语,浪说翻经到石渠。 注释与赏析: - 双井昆仍分不疏:这里的“双井”指的是著名的双井村,而“昆”可能是指茶树种植者或制作者。诗句表达的是尽管种植或制作茶叶的人可能已经分开了不同的区域(即“分不疏”),但在口渴难耐时
注释:建溪官焙的茶香不减于双井茶,用匏樽汲水自煎茶。不会因为自己是低级官员而委屈自己,一定会是因为有诗情才会喜欢饮茶。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好友子温所赠之茶的赞美。首句“不减建溪官焙香”,直接点题,说双井茶不逊色于建溪官焙(今安徽黄山市休宁县)。次句“匏樽汲水自煎汤”,表明自己亲自动手煎茶,体现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趣。后两句则是对友情的抒发和对生活哲理的领悟,认为不会因为自己的地位低微就委屈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