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体从来大似天,事之方见失于偏。
是何尧舜有为病,一或容心便不然。
诗名:论语绝句
张九成 〔宋〕
仁体从来大似天,事之方见失于偏。
是何尧舜有为病,一或容心便不然。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
- “仁体从来大似天”:此处“仁体”指的是儒家所崇尚的仁爱之心,即人的本性应如天地般广博、无私。而“大似天”表达了这种仁爱之大无边无际,如同天空一样辽阔无垠。
- “事之方见失于偏”:这里的“事”可以理解为世间的一切事务或行为。”方见”即开始显现或表现,“失于偏”则指在处理事物时偏向了片面,没有做到全面或公正。
- “是何尧舜有为病”:尧舜是古代圣明的君主,以仁政著称。此处提到的“有为病”可能是指尧舜在推行仁政过程中的某些做法存在问题或不足。
- “一或容心便不然”:这句话进一步强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避免犯错或有所偏颇,一旦有了私心,就无法做到完全公正和正确。
- 关键词汇释义:
- “仁体”:指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主张人应当具有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并努力实现社会和谐。
- “事之方见失于偏”:描述了一种情况,即在处理事情时,由于过于专注或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导致结果出现偏差或不公。
- “尧舜有为病”:尧和舜是中国古代的两个著名君主,他们被后世尊为圣君。这里的“有为病”可能是指他们在治理国家时的某些做法存在争议或不被所有人接受。
- “一或容心便不然”:这里的“容心”指的是内心的想法或态度,而“否则”则表示不符合某种标准或期望。这句话表达了即使圣人也会有自己的局限性,无法做到完全公正或正确。
- 整体意境与主题:
- 这首诗通过对比尧舜等古代圣君的行事方式,指出即使是最完美的统治者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会有所偏颇。这反映了儒家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异的认识,以及对于任何伟大人物都可能面临的人性挑战的深刻理解。
- 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张九成对仁爱和公正的思考,认为真正的仁爱不仅仅是关心他人,还需要具备全面和公正的视角,不能因为个人的私欲或偏见而偏离这一目标。
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张九成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表达,也能感受到他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