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明满六虚,奈缘蒙瞽以为无。
试教借问傍人看,可是吾曾隐尔乎。
【注释】
六虚:指天地万物。奈缘:无奈,无由可说。蒙瞽:指不明事理的人。试教:试问。傍人看:旁人看一看。
【赏析】
《论语·子罕》篇有云:“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的这一思想,被后世奉为“孝”与“忠”的最高典范,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修养的重要原则,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和推崇。
在古代文学中,以“忠”为题材的作品颇多,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明代诗人高启的《登金陵凤凰台》:“潮落金陵伤故国,风回秦地起离歌。”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作者对忠诚、忠诚精神的赞美。而本诗却与众不同,作者以问答的形式,借古人之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首句“日月光明满六虚”,意为天地间的一切光明都被洒满了。这是对自然界的美好描绘。接下来,“奈缘蒙瞽以为无”一句转折而来,指出那些愚昧无知之人总是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里的“蒙瞽”一词,既是指愚昧无知的人,也暗含了诗人对于这些人的批评和指责。
最后两句“试教借问傍人看,可是吾曾隐尔乎?”是全诗的核心所在。诗人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有人问起我是否曾经隐居过的话,我应该如何回答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涉及到个人的隐私问题,还触及到了人们对于名利得失的态度和看法。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结构紧凑严谨,充满了哲理色彩。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名利得失的看法的揭示,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即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世界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