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去暮天迥,雁飞寒夜长。
姮娥守孤月,青女恨连霜。
不寐看银烛,长吟送羽觞。
山炉与石鼎,伴我老他乡。
岁末时节书事十二首
《岁暮书事十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组五言诗,共十二句,写于公元763年(天宝二年)冬天。此诗作于高适任刑部侍郎时,当时他因得罪朝廷权臣而被贬为封丘尉。这首诗通过描写自己冬日的所做所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全诗语言质朴,风格沉郁,富有哲理意味,表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
诗句释义:
- 云去暮天迥 - 云层在傍晚时分逐渐消散,天空显得更加辽阔。
- 雁飞寒夜长 - 大雁在寒冷的夜晚中飞过,增添了几分寂静与哀伤的氛围。
- 姮娥守孤月 - 嫦娥孤独地守着明亮的月亮。这里可能暗指诗人在异乡孤独的生活状态。
- 青女恨连霜 - 青女,即青霜,象征秋天的来临。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冬季的感受。
- 不寐看银烛 - 因为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眠,只能静静地看着蜡烛的光芒。
- 长吟送羽觞 - 在漫长的夜晚中,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 山炉与石鼎 - 诗人提到山炉和石鼎,可能是在描写自己在异乡的简陋居所中的取暖方式。
- 伴我老他乡 - 表示自己将在异乡度过余生,陪伴着孤独和岁月。
译文:
云彩渐渐消失在遥远的天空,大雁在寒夜里飞翔,留下长长的身影。
美丽的嫦娥独自守护着她的明月,而我则在这冷清的夜晚中度过。
因为思念家乡而无法入睡,我只能静静看着蜡烛的光芒。
在漫长而寒冷的夜晚里,我用诗歌来表达我的思绪。
在简陋而朴素的居所里,我只有山炉和石鼎作为伴侣,陪伴着我度过余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诗人以“云去暮天迥”和“雁飞寒夜长”开头,营造了一种空旷而寂静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对孤独生活的无奈感受。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述月亮的明亮、霜的冷冽以及夜晚的宁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然而,诗人并没有陷入绝望,而是借助诗歌这一载体,将内心的思念和感慨表达出来。最后两句,诗人用简单的生活细节——山炉和石鼎,展现了他在异乡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执着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的才情和情感,也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