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淮阳客,贫闲两有馀。
朝昏面壁坐,风雪闭门居。
老去深依佛,年衰更嗜书。
未能忘素业,聊用慰穷途。
下里皆平屋,开门即古墟。
鸡豚来近舍,舂汲赖邻夫。
雪压移来竹,霜萎自种蔬。
乌皮蒙燕几,褐帽裹僧颅。
肉似闻韶客,斋如持律徒。
女寒愁粉黛,男窘补衣裾。
已病药三暴,辞贫饭一盂。
长瓶卧墙角,短褐倒天吴。
宵寐衾铺铁,晨炊米数珠。
木镵随杜胫,葛制暖韩躯。
时命今如此,功名已矣乎。
谈愁风射马,拙待兔逢株。
久慕香城乐,深谙梦境虚。
谁怜九顿首,正有一长吁。
瞻望身空老,苍茫岁欲除。
何当闻妙诲,黥刖待完肤。
这首诗是苏轼在淮阳(今河南淮阳县)时所作,表达了他在岁暮之际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下面将逐句解析这首诗:
岁暮即事寄子由先生:这是整首诗的总述,表达出作者在岁末之时对过去生活的回顾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岁暮淮阳客,贫闲两有馀:描述自己作为淮阳的客人,虽然贫穷但仍有空闲的时间。
朝昏面壁坐,风雪闭门居:描绘了作者在早晚时分对着墙壁坐着,在风雪中闭门不出的生活状态。
老去深依佛,年衰更嗜书: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越来越依赖于佛教的思想,同时年岁渐长也更加喜欢阅读书籍。
未能忘素业,聊用慰穷途:尽管生活贫困,但作者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追求,以此来安慰自己走穷途末路的人生。
下里皆平屋,开门即古墟:描写了乡村的景象,房屋都很平凡,一打开门就仿佛回到了古时候的乡村。
鸡豚来近舍,舂汲赖邻夫:描述了村里的生活,家禽家畜都养在近处,而舂米打水则依赖邻里的帮助。
雪压移来竹,霜萎自种蔬:通过雪和霜的描述,展现了自然景物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持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乌皮蒙燕几,褐帽裹僧颅:描绘了简陋的家具和穿着破旧帽子的僧侣,反映出作者简朴的生活方式。
肉似闻韶客,斋如持律徒:暗示了食物的简单,与僧人一样遵守戒律。
女寒愁粉黛,男窘补衣裾:反映了女性因为贫困而无法打扮,男性因为贫困而需要修补衣服。
已病药三暴,辞贫饭一盂:即使身体不适,也只能依靠有限的药丸维持生计;即使生活贫困,也只能吃一碗饭。
长瓶卧墙角,短褐倒天吴:形象地描绘了生活用品的简陋,以及环境的艰苦。
宵寐衾铺铁,晨炊米数珠:形容夜晚睡觉时被子铺在床上如同铁块一般重,而早餐则要数米粒才能确定数量。
木镵随杜胫,葛制暖韩躯:以木锸跟随杜甫的小腿,葛布制成的衣物暖和得像韩愈的身体。这两句比喻了自己生活的艰辛和对温暖物品的珍视。
时命今如此,功名已矣乎:感叹时运不济、命运不佳,已经无法再追求功名。
谈愁风射马,拙待兔逢株:用比喻手法表达自己的无奈和困境,如同被风吹走的骏马、等待兔子撞树的寓言一样。
久慕香城乐,深谙梦境虚: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现实虚幻的深刻认识。
谁怜九顿首,正有一长吁:感叹无人理解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只能独自叹息。
瞻望身空老,苍茫岁欲除: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未来岁月流逝的无奈感。
何当闻妙诲,黥刖待完肤:表达了希望能够听到高明教诲的愿望,并愿意忍受痛苦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或改变。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在淮阳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他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希望。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风貌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诗意,让人在品味其语言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